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本科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创作。1925年月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至1932年,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一、走进作者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发表诗集《雪朝》,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和散文的合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随后还有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比较著名的散文有《背影》、《春》、《绿》、《威尼斯》、《匆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中《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江泽民主席在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时的题词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二、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及革命青年进行血腥屠杀,朱自清被这残酷的现实弄的“目瞪口呆”。他一方面觉得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再持续下去,要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想躲进学术的“象牙之塔”,脱离政治,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但实际上,作为受五四启蒙精神哺育的他,完全脱离时代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作者处于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的这种思想感情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中的荷塘实际上成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作者在《哪里走》一文中,毫不掩饰地表白了自己地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朱自清,选自1927年9月17给友人的一封信)三、整体感知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第2段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4段荷塘的美丽景色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流泻的月光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旧俗第8-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第一部分(1):交代夜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故。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第二部分(2~6):共分三层。第一层(2~3):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第二层(4~5):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第三层(6):写荷塘四周(中景、远景)。第二部分(2~6):写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7~10):赏完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情——景——情1.吃透文本(1)找出本文的文眼,怎样理解它?2.设疑激智一般都认为,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我们看到作者正是因为心情不好才出门寻幽,因而这句话又作为感情线索贯穿全文,所有的景、所有的情都统统置于此句的引导之下。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投身革命的心态。这反映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