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前言我国自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加速发展,日益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据统计:截至20XX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亿人,2025年将达到3亿人,2035年将达到4亿人;到205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3左右。而我国一半以上老年人居住在城市,老年社区建设将是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绝大多数年轻儿女无暇照顾老人,由于缺少家人的陪伴,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保健护理和精神慰藉成为日益增长的难题。另外,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自古以来就有赡养之道,“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孝的观念。关爱老人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居住的最重要问题不是“住”而是“家”,需要在各个层面为老人营造一个富有亲切感的生活环境,在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归属感,营造“家”的氛围,从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两方面关爱老年人。但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建设还尚未适应老龄化的悄然来临,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导致活动空间过度冷漠。近年来,我国各类养老产业正处于开发热潮,而养老地产在我国属于新兴事物,具体落实到实施建设层面却遇到诸多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对养老地产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1居家养老为主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纵观国内外的社会养老模式,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老年公寓和度假养老等方式。居家养老具有与子女合居或者毗邻而居的特点,增加了亲密性,减少了距离感。养老机构有目前较为常用的养老院、托老所等形式,虽然已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设施,但是相对不够健全。老年公寓分为独立性、服务型、医护型和老年公寓综合体。旅游度假型的养老模式往往结合旅游、养生、休闲项目,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但往往用地第1页共6页规模较大,不适宜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选择适合我国老年人终老生活的适宜性尤为重要,显然以居家为主、与社区共同建设的养老模式是适应目前社会养老的重要组成和策略。1.1打造综合型养老社区目前我国养老地产中,综合型养老社区一般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住宅、养老公寓等居住社区。这种产品的主要服务对象单指老年人,大多选择在离市区较远的XX县区,结合环境优势。这种养老社区模式使老年人远离家庭、相对独立,需要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譬如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救护等。除此之外,考虑到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变化趋势,建议在规划设计阶段分区建设各不同阶段的独立建筑类型和相应配套设施,从而解决老年人从健康自理到半自理再到完全不能自理的生活需求。还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建议适当提升精神生活,比如老年大学和特长班,增加晚年生活的丰富性。1.2同步社区建设养老组团这种利用大型社区建设独立养老组团的形式,更具可实施性,可以与儿女拉近居住距离,方便照顾又避免生活节奏的相互打扰。这样结合社区商业中心和配套设施,临近设置养老组团的方式,是较为提倡的一种建设模式。优势在于:一方面可共享资源,缩短老年人出行距离和增加外出活动的几率;另一方面可形成一定规模的独立组团,营造老年人居住空间的归属感和日常生活的安全性、方便性,便于独立建设与管理。1.3配套社区建设养老产品结合社区建设的各类型养老产品,始终是较受欢迎的居住养老模式,也相对符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现在多数老人会选择帮助子女照顾家庭和孩子,但又不希望一同居住,于是选择近距离同社区居住,更易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现在房地产市场中,绝大多数产品没有考虑到老人居住的特殊性,依旧按照普通商品住宅形式开发建设,给具有一定需求的购房者带来困扰。建议在建设策略和设计方案阶段充分考虑临近而居的市场需求。一种可以选择同楼不同型,意指同楼层或者同单元做不同户型,满足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又可相互照顾的生活需求。第2页共6页另一种则是集中在住宅底层或者独立单元、楼房做专业老年住宅户型设计,考虑老人生活的特殊性,进行户型的适老性设计。建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