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医患关系纪实这是一次随机调查:面对“你为什么选择到呼吸内科就医。”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医术好,医德高,服务态度好。”这是一组喜人数据。呼吸内科去年共收到患者感谢信67封,锦旗6面,在去年4季度医德医风满意度调查中,呼吸内科名列前茅。患者的信任与赞誉,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科室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是要站在患者角度,更多地为他们着想。”呼吸内科xx主任坦言,科室一直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立科之本,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下大力气提升患者满意度。全程服务人性化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是一个个“窗口”,都代表着科室的整体形象。在医患关系普遍紧张的当下,是什么让患者信任呼吸内科。答案很确定,那就是将人性化理念融入科室医疗服务的方方面面。打造温馨宜人的住院环境。记者在科室采访过程中发现,呼吸内科很“绿”,宣传栏、标识标牌、文件夹、台布都以绿为主色调,使人仿佛置身绿意盎然的大自然,通体清爽畅快;病房走廊两侧悬挂着传递温馨感情的字画,比如,几朵迎阳绽放的向日葵,配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病患灿烂生命的延续”的一行字,让患者感受到呼吸科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关切,加深信任感,并增强战胜顽疾的信心。实施个体化诊疗及全程化管理。xx主任介绍,由于很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哮喘等,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又比如晚期肺癌患者,需要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反复住院。鉴于此,从患者入院诊断开始,呼吸科医护人员对他们关爱的目光就不会停歇,一方面会结合相关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特定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另一方面会密切随访病情直到患者康复或生命终点,对病情进行全程评估和考量,让患者第1页共4页获益最大化,实现全程化管理。除此之外,每周二下午都会开展健康宣教,而且护理组还每个月2次抽调骨干护士,拎上“家访箱”,到一些特别需要指导的患者家中,了解他们近来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指导他们在家正确用氧和规范用药,进行肺康复锻炼。培育高尚纯洁的医德医风。科室医护人员妙手仁心,对患者总是细致周到、百烦不厌,尽全力为他们解除病痛,这让患者感动不已,经常有患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谢意,有送土特产的、有送高档礼品的,最多的是送红包。红包有的上万元,有的100-200元,不管数额大小,呼吸科的医护人员通常都礼貌的拒绝。实在拒绝不了的怎么处理呢。“今天刘祝琳退还两个在院病人红包共2000元,分别为其交成住院费。另外,有一个已经出院的病人特地回来送红包表示感谢,现场婉拒了。。”这样的微信信息在呼吸科的微信群“大坪深呼吸”中时常出现,大家会纷纷留言赞同和支持。这种风气在呼吸内科已经形成了惯例。呼吸内科去年以来共退还人民币十万余元、美金400元,礼品若干。呼吸内科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的努力和成果告诉我们: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决不是一句空话。有的放矢赢口碑与很多科室相比,呼吸内科的患者年龄普遍偏高,其中6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一半,80岁以上的在35%以上,经常会有年逾百岁的患者。这些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着记性差、反应慢、理解力差、耳聋眼花、行动不便等问题,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爱心、更多耐心、更多责任心。“我的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这是曹国强主任不变的口头禅,这样的理念也传承、延伸至科室每一名医护人员身上,他们在点滴中渗透,在熏陶中养成,赢得了来自患者们的广泛赞誉和良好口碑。11床的廖婆婆很“奇怪”——她想一直住院,而不愿回家。“你们比我亲生儿女都亲,我不出院,就要你们陪着我,第2页共4页好不好。”廖婆婆像个撒娇的孩子,扯着王楠护士长的衣袖,恳求道。原来,廖婆婆今年77岁,住院已有3个多月。其间,每天来嘘寒问暖的是医护人员,过来陪她、逗她乐的也是医护人员,这些是她儿女无法做到的。所以,尽管廖婆婆病况好转,达到出院条件,但她仍舍不得离开这群白大褂。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呼吸内科,“昨晚睡得好吗”一句问候,“今天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