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等词的一词多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2.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3.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2.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2.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3.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教学难点1.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2.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见“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学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4.延伸拓展法。联类引申,整理归纳已学过的山水名句名篇,综合鉴赏写景的妙处,深化对课文的理解。5.品读鉴赏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游踪及沿途所见景致;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请同学们背诵《江雪》这首诗。(学生背)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设计(二)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屏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看画面,初步感知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1)隔篁(huánɡ)竹水尤清冽(liè)卷石底以出(quán)为坻(chí)佁然不动(yí)往来翕忽(xī)俶尔远逝(chù)犬牙差互(cī)悄怆幽邃(qiǎosuì)寂寥(liáo)龚古(ɡōnɡ)恕己(shù)(2)掌握下列多音字。差悄卷蔓2.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