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教学设计此教案的备课思路1、课文位置: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5课。2、课文类型:讲读课文。3、备课思路:以激发兴趣,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以师生互动,指导学生诵读、讨论、感悟、适时点拨、为主要教法;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图书、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学习资料、,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文知识,完成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学习目标。此教案的特点教学目标3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默写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提高诵读和文学鉴赏能力。4过程与方法目标:预习掌握注释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主要用用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从《望岳》诗中,学习热爱中国、勇于攀登的精神。⑵、从《春望》、《石壕吏》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⑶、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重点、难点、疑点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2、难点:⑴、引导学生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⑵、诗的时代背景。3、疑点:第三首诗的结尾,诗人怎么没有被抓走?教法、学法4教法:以指导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适时点拨、引导、启发,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5学法:充分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文知识。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充分预习、搜集作者生平和作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在疑难处作标记。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读《望岳》、《春望》。教学内容及步骤1导入(方法:设置情境法。由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杰出成就导入。并板书课题、作者。)(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导入语: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古传诵,经久不衰。因此,说到中国的古代文化,就一定要谈唐诗,谈唐诗,就一定要谈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史”杜甫。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的三首名诗《望岳》、《春望》、《石壕吏》。二、课前热身(方法:多媒体展示。)(目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为全面理解课文作准备。)1、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被誉为“诗史”、“诗圣”。其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①35岁以前,读书壮游时期。诗风浪漫。代表作《望岳》。在“开元盛世”时期,与李白是好友。②35~44岁,十年长安困守时期。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这一时期确定了他一生的创作方向。③45~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有《三吏》《三别》等。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④48岁以后,弃官远游时期。“漂泊西南”的生活。2、写作背景:《望岳》作于杜甫25岁时,是早期代表。《春望》写于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石壕吏》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流传较广。3诵读、整体把握(方法:先诵读感悟。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明确)(目的: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望岳》是早期的作品。热情赞美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决心登顶的壮志。表现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春望》由“望”着笔,情景相融。抒发了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石壕吏》是叙事诗。表现忧国忧民的感情。四、研读《望岳》(方法:充分的读、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再及时地引导、明确)(目的:探究诗意、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感悟能力。)1、朗读感知①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②师范读。学生评价。③指导朗读。把握节奏、重音、语速、语调。④齐读。感悟诗人的情感。2、解读文本、探究诗意(方法:合作探究诗意。)①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眼中的泰山形象。·气势雄伟、神奇秀丽、巍峨高大。②合作探究:诗人登泰山有何感受?产生了什么愿望?·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让诗人心胸荡漾,但时间已是傍晚,鸟已归巢,自然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7品读——体会感情。(方法:问题——讨论——明确)①首联:“岱宗夫如何”中蕴涵什么感情?·高兴得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仰慕之情。本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直接描写泰山之高,而是用“齐鲁青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