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乙己鲁迅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目标聚焦项目内容概要重点1.把握小说特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主题。2.分析理解本文精巧的布局和对社会环境的描写。难点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信息驿站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炎凉的苦低等的形象。《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他这样评价自己的这篇文章:“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涵。本文不仅有迂腐不堪、可怜又可恨的孔乙己,也有冷漠势利、毫无同情之心的酒店老板,既有天真无知却深受世风影响的孩童,也有地位类似却同样冷漠懦弱的短衣帮。鲁迅先生将大千世界浓缩在小小的咸亨酒店之中,为我们塑造了当时的社会众生相。社会对于苦伯冷淡,固然可恨,而所谓“苦人”的麻木与冷漠则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学习本文,不仅要深入挖掘文章的丰富内涵,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准确把握作品主题,还应当学习小说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小说的特点。作者语录1、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2、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作者小传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聪颖勤奋,12岁师宿儒寿镜吾,在三味书屋攻读诗书近5年。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文,以期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柿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12月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这一。1932年,完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鲁迅创作的《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被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作品中。1936年10月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他一生完成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作品,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的主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展出《莽原》《萌芽》等文艺期刊;他热情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他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士;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配的丰碑。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写于《狂人日记》之后、《阿Q正传》之前,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是《呐喊》集中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是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人民仍处于几千年封建精神传统枷锁的桎梏之中。鲁迅清醒地认识到要使人民群众醒悟,改变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必须反对“国粹”,解放个性,把人民群众从“铁屋子”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因此,他提出了立国先“立人”,改造“国民性”,解放个性的战斗任务。鲁迅明确地说过,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就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孔乙己》的创作与发表正体现了这一创作目的。1923年《呐喊》结集出版后,有人问及其中哪一篇最好时,鲁迅坦然承认他最喜欢《孔乙己》。时隔十多年以后,鲁迅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又称《孔乙己》等小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