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短文的内容,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二、了解作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就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曾当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人生论》。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会意隽永。雪莱曾评价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三、知识积累检查预习:1.语音1、狡黠“xiá”不能读成“jié”2、咀嚼“jǔjué”不能读成“zuǐjiǎo”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6、豁然“huò”不能读成“huo”2.字形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3.词语1、藻饰:修饰文辞。2、狡黠:狡诈。3、诘难:诘间,为难。4、滞碍:不通畅。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4.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四、合作交流: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