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3.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2.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教学难点】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1(月)+2(月)=1季度?8小时+16小时=1天?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相关资料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von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OnTheSideOfThe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Whack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2、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3、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背景资料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三、知识积累1、读一读写一写汲取(jí)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根深蒂(dì)固2、多音字创【(chuāng)创伤(chuàng)创造】3、释义汲取:吸取。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4、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四、整体感知全文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