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考点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一、课前预习知识结构课前诊断1、下列符合孔子学说的是(A)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②“克己复礼”“非礼勿视”③“敬鬼神而远之”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2、下列不属于孟子的基本思想主张的是(D)A.仁政B.民贵君轻C.舍生取义D.天行有常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D)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政治基础C.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D.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4、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说明他(D)①认为社会在矛盾冲突中不断进步②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③认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④认为有无、难易、高低等是一成不变的A.②④B.①④C.①③D.②③5、下列属于庄子基本主张的有(B)①世间万物都有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②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③对待事物的变化应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④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④用心爱心专心6、下列引文属于韩非主张的是(B)①“威势之可以禁暴,德厚不足以止乱”②“刑过不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③“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④“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下列属于战国时期墨家思想主张的是(D)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兼相爱,交相利”③“选天下之贤者,可立为天子”④“以智治国……长使民无知无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引自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回答:⑴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⑵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⑶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⑷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答案:⑴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阶级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⑵维护奴隶制度⑶相同: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孔子重德政,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罚,强调重刑镇压人民的反抗。⑷鲁迅认为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二、复习过程回顾“百家争鸣”的含义?(了解一下)“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用心爱心专心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㈠、基础知识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⑴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核心);提出“为政以德”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