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抗秦。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通过“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相关的基本史实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教学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学难点: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并不是最强大的,但是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复习战国形势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写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写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口述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从社会状况看,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问: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生A: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生B: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师: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生:(1)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2)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3)长平之战(同学讲述纸上谈兵)。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他们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一、秦王扫六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壮大,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