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分析经过多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手段。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现阶段,出现了整体推进速度放慢、整体发展水平没有突破性提升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只有把握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找准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理顺加速发展的思路,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突破。一、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九十年代中期。1995年,XX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以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经济体制的转变,强调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迈出实质性步伐。1996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工作重点、政策措施。XX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近两年,全省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重大变化。全省农业产业化实现程度已由2001年底的20.58%提升到2004年底的26%。目前,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6家(国家级24家),全部龙头企业连接基地120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数490万户,年创汇3.1亿美元。目前,湖南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以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农业综合竞争力为重点的创新提高阶段。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表现出五个突出的特点:(一)农业产业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但规模经营格局仍末形成近年来,全省各地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在基地建设上实施大宗产品抓精品、特色产品抓规模、珍稀产品抓开发的发展战略,打破趋同格局,推动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了全省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提高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但资源约束是湖南农业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湖南农业生产资源少,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农民家庭总体还不富第1页共11页裕,绝大多数农户就处于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低水平小康阶段,农户生产处于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状态。这种小生产的格局不打破,产业化就难有大的发展。(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但辐射能力仍然较弱从2002年初到2004年底的三年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原来的60家增加到116家,现在又发展到166家,销售收入翻了一番,由原来的152亿元增加到310亿元,2005年超过400亿元;税后利润增加4.1亿元,增54.67%;上缴税金增加5.8亿元,增176%。全省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700多家,连接基地120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数490万户,年创汇3.1亿美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3万多家,总资产700多亿元,销售收入近1000亿元,过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达到72家。但就目前而言,全省龙头企业不大不强,辐射和带动力不足。在5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中,湖南只有24家,仅占4.8%;目前,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正虹科技、亚华种业、金健米业三家,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只有6家,仅为3年前XX省的1/3。龙头企业的作用也有限,只能说收购了全省1/5左右的农户的部分农产品,农民受益面不广,受益程度不高。多数龙头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及产权单一、管理粗放等问题,全省龙头企业收购省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1%,对农业和农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以株洲为例,目前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仅有唐人神集团和普兰特公司2家,其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强,全市加工转化农产品的数量仅占株洲本地农产品总值的40%左右。其中唐人神集团年肉制品加工消耗本地的牲猪量仅占出栏猪的3%左右,与农户发生经济关系比较简单,一般表现为季节性产品供销合同关系。带动农户仅占全部农户的14.2%。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什么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就更小了。目前湖南农民收入已连续1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速度不断加快,但核心环节仍未突破近几年,湖南加快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优质种苗工第2页共11页程,培育和引进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全省种养业新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快了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