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调查及观测铁路滑坡观测滑坡是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多年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引起岩、土体原有的平衡破坏,局部不稳定土体或岩体沿着山坡内部某一面或软弱带作整体、缓慢或急速滑动的变形现象。虽然表现为斜坡整体下滑,但其内部实际上分为滑动部分和抗滑部分,只有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斜坡才会失去平衡而发生滑动。滑动一般是长期而缓慢的,其发育过程可分为蠕动变形、滑动破坏和渐趋稳定三个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多动滑动和急剧的运动。滑坡的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大规模的滑坡曾掩埋村镇、阻塞江河、摧毁厂矿、中断交通,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如1980年汛期成昆线铁西滑坡使二百万立方米岩体骤然下滑,中断行车40天;1999年汛期金温铁路因滑坡造成两次客车颠覆的重大事故。滑坡是破坏铁路工程建筑物的主要病害之—,山区铁路更是深受其害。一、滑坡的判释、观测(一)滑坡的判释:地形地貌条件⑴山坡表面发生连续或不连续的裂缝(地表裂缝,房屋开裂、倾斜,天沟、护墙开裂、鼓胀)⑵凹形坡(上陡下缓),凸形坡(上缓下陡)⑶电杆、树木歪斜(坡面上形成醉林、马刀林等)⑷在沿河圆顺的凹岸中,突然有一部分土体向河床凸出,凸出地段并见有大块孤石堆积⑸黄土地区高阶地的前缘斜坡的坡脚,易受水侵湿影响而强度降低的地段⑹山坡或河谷谷坡上的圈椅地貌(圈椅地貌指背后靠山,左右两侧为两条山梁,中间围出一块缓坡地,外形象圈椅状的一种地貌)⑺山区峡谷陡坡地段的局部缓坡地带,单面山的缓坡以及线状延伸的断崖下的崩积、坡积地貌等⑻双沟同源地形,如沟谷不深,沟间距离约数十米至数百米,沟间山坡多呈上、下陡而中部缓的鼻形斜坡地形⑼山坡农田变形,水田漏水,水田改为小块田等第1页共7页地质条件⑴粘土、砂粘土、粘砂土、黄土、砾石土、碎石土、碎块石土等⑵沉积岩本身常具层理、软弱夹层,特别是粘土岩组成的斜坡(泥岩、页岩等)⑶变质岩具有节理,易风化,遇地下水、地表水丰富(片岩、千枚岩、板岩)⑷岩浆岩常有原生节理、构造裂缝、风化裂缝⑸人工堆填土置于松软潮湿地面上或置于倾斜地面上⑹倾向山外,倾斜度较大,走向与线路交角小于45°的岩石具有断层面、节理面、裂隙面水的作用⑴地下水、地表水丰富(含天然人工修筑的过、蓄水设备中的水),易渗入斜坡体内⑵斜坡前缘抗滑部分受江、河、湖、海或水库的水流冲刷、水位涨落影响或波浪侵袭⑶地下水发生显著变化,干枯的泉水重新出水且混浊,坡脚附近湿地增多人为活动⑴在斜坡体上、中部堆置弃土、弃碴,兴建工程和放置重型设备等⑵在斜坡体下部刷坡⑶在斜坡体附近爆破,斜坡受列车震动影响⑷在斜坡体上开荒种植,破坏山坡地表覆盖层及天然植被值得注意的是,在识别斜坡是否属滑坡时,应根据上述各种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岩体结构、水文地质及人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不能仅凭单一因素就草率定论。另外,详细询问当地居民的感受,也许会大大提高识别滑坡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二)滑坡稳定性判别在野外对滑坡稳定程度进行判断,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在充分掌握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可从地貌形态比较、地质条件对比和影响因素变化分析等方面来判断:相对稳定的滑坡地貌特征不稳定的滑坡地貌特征⑴滑坡后臂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和裂缝⑵滑坡第2页共7页台阶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陷落不均现象⑶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草木,无松散坍塌现象⑷滑坡两侧的自然沟谷切割很深,谷底基岩出露⑸滑坡体较干燥,地表一般没有泉水和湿地,滑坡舌部泉水清澈⑹滑坡前缘舌部有河水冲刷的痕迹,舌部的细碎土石已被河水冲走,残留有一些较大的孤石⑴滑坡后臂高、陡,未长草木,常能找到擦痕和裂缝⑵滑坡台阶尚保存台坎,土体松散,地表有裂缝,且沉陷不均⑶滑坡前缘的斜度较陡,土体松散,未生草木并不断产生小量坍塌⑷滑坡两侧多是新生的沟谷,切割较浅,沟底多为松散堆积物⑸滑坡体湿度很大,地面泉水和湿地较多,舌部泉水流量不稳定⑹滑坡前缘正处在河水冲刷条件下(三)滑坡的观测在发现滑坡有开始活动的迹象后,应立即进行位移、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