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2014年11月前言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省委、省政府据此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的通知》和江苏省环保厅《关于2013年全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及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全面实施《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把苏州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苏州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全力打造“生态苏州”,201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报告采用的生态遥感信息来源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8遥感影像图片,其数据是经过苏州环境监测中心高精度解译的我市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资料,报告中采用的其他数据来源于《2014年苏州市统计年鉴》、《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和《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I目录一、苏州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概况..........................................................1二、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异常生态因子概况.......................................2三、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主要社会经济概况.......................................2四、苏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3五、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4六、结论....................................................................................................62013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1一、苏州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概况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江苏省的东南角,东邻上海,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相接,北枕长江。苏州市地理坐标范围在东经119度55分至121度20分,北纬30度47分至32度02分之间;东西跨经度1度25分,长约140公里左右,南北跨经度1度15分,宽约120公里。苏州市区地处太湖之滨,东距上海80余公里,西离南京200余公里。全市地处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的底部,地势低平,一般高程为海拔3.5~5.0米。东南部地势低洼,局部低洼地的高程在海拔2米以下,分布在吴江、昆山一带。西南部多小山丘,境内主要的山脉有:吴中区的穹窿山、邓尉山、玄墓山、七子山;常熟的虞山;张家港的香山;昆山的马鞍山等,其中穹窿山主峰高351.7米,为全市最高点。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22.63平方公里。按照全国水资源的统一分区,苏州市主要属于长江流域的太湖区,市内河网纵横交叉,湖荡密布,是天然的水网地区。境内大小河道有2万多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总长1457千米。以太湖为代表的大小湖泊、湖荡300多个,500亩以上的湖泊87个。苏州市每年水资源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但本市人多地少,人均占有的地表水资源量较低,本地地面径流不能满足当地需水要求,必须靠上游来水补给,对外来水资源的依赖性较大。长江和太湖是境内河道的主要上游来水水源。全市河道除东南部分属黄浦江水系外,境内大部分河道均属太湖湖区水系。2013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二、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异常生态因子概况苏州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冬季干冷少雨,夏季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季风变化明显,冬季以西北风及东北风为主,频率占一半以上;春季东南风盛行;夏季多半为东南风。通常,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次年2月,冬夏季较长,而春秋季较短。苏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天气变化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