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机械效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动滑轮和斜面,知道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机械效率;2、理解机械效率概念、知道计算公式、会计算机械效率;3、知道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知道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教学重点难点】机械效率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用具】铁架台、弹簧测力计、滑轮、刻度尺、细线个1个;钩码若干【教学程序】〖新课引入〗提出问题:如果需要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提高一定的高度h,你有哪些方法?(提很重的物体:如集装箱、坦克、机床等又如何)当提升较轻物体时,人直接提升则:人对重物做功或人对重物体的拉力做功匀速则F=G做功W=FS如果提升很重的物体,而人不能直接提升,那应该使用机械主要目的要省力〖新课进行〗※活动:探究动滑轮,照图11-16进行实验。①实验步骤: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两只钩码重力G,然后将钩码挂在动滑轮下,同学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匀速上升,读出手的拉力F,用刻度尺量出钩码升高的高度h及手向上移动距离s。②实验记录:实验次数钩码重G/N钩码升高的高度h/m动滑轮提升钩码做的功W1/J手的拉力F/N手移动的距离s/m人拉绳做的功W2/J③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W2>W1,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请仔细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边阅读边思考分析。一、使用机械做功其中拉力作用在动滑轮上,拉力对动滑轮做功W1:同时通过动滑轮把重物提高,动滑轮提高重物做功W2:如果比较这两个功的大小如何,得出使用机械是否能省功。问题:在这过程中,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否也可省功?学生讨论如何来比较或判断省功?实验探索:G=1.96Nh=10cm测量得F=1.4NS=20cm则: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W1=FS=1.4N×0.2m=0.28J机械提升(克服)重力做功W2=Gh=1.96N×0.1m=0.196J学生讨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启发?W1>W2说明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比机械克服重力做功大;表明不省功反而多做功;为什么会多做功?(学生考虑实际情况)如果考虑实际情况则;在使用机械时,有动滑轮重、绳重、滑轮与绳和轴之间摩擦多做功。机械功原理:动力对机械所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二、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有用功W有用:对人们有利用价值的功W有用=Gh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无用但不得不做的功W额外=G/h+……总功W总: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W总=FS学生猜想三个功的关系W总=W有用+W额外即:总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等式理解含义:在使用机械做功时,人对机械所做的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用的;一部分是无用的三、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表达式:η=W有用/W总×100%分析理解:分析1:根据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效率等于__________表示______,η越大,则表示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有人说:做的有用功越多,η越大,或η越大,做的有用功越多。正确与否?为什么?分析2:η是否可能等于1(100%)(1)由于有额外总存在,即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分子总小于分母,所以η总小于1(2)=W有用/W总×100%=W有用/(W有用+W总)×100%<1说明,在使用机械时,由于总存在机械重和摩擦等消耗额外功,机械效率总小于1分析3:机械效率η与功率P的比较:(1)从定义上分析;(2)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来比较说明。有人说:功率P越大,则机械效率η也越大?请你分析正确与否?说明理由:(结论:说明功率P与机械效率η没有联系)〖例题〗例:如右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000N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800N,绳的自由端被拉下了4m,求:(1)人做的总功;(2)拉力所做的有用功;(3)额外功;(4)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有学生分析说明,三个功及其消耗作用、计算方法)总结:η=W有用/W总=Gh/FS×100%=Gh/Fnh×100%=G/nF×100%如果不计摩擦,则:η=Gh/(Gh+G/h)×100%=G/(G+G/)×100%〖归纳总结〗η=W有用/W总×100%〖巩固练习〗完成《物理补充习题》相关内容。〖布置作业〗完成《同步练习》相关内容。*教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