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化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2.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3.掌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动力机制城乡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3.标志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3)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3.生态城市化(1)目的(2)目标1.城市化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不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时期?[提示]不是。城市化中期阶段速度最快,城市化后期阶段水平最高。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吗?[提示]不一定。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知识点一什么是城市化材料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震动中国的通稿: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一方面?3[提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1.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①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见下表。产业影响第一产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第二产业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市化。3.城市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促进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4改善产业结构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推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例1】读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1年比较图,回答(1)~(2)题。(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2)从1990年到2011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③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审题指导]解答本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