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知识结构八·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徘徊中前进1.徘徊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经济上急于求成2.前进邓小平的努力:尊重知识和人才,恢复高考,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背景――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全国上下普遍不满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意义——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②是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①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来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③作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决定拨乱反正,解决重大冤假错案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②开始形成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的思想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补充:工作重心转移为生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扭转了徘徊局面,社会主义事业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启发党和人民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进方向有保证]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案平反;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①全面总结客观评价建国32年历史;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②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八·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实质和目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农村改革步骤安徽、四川先改,全国随后展开用心爱心专心内容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城市改革指导思想: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改革内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原则平等互利目的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扩大外贸,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过程1979年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逐渐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成就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工程项目、调整重工业服务方向、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外贸:进出口总额成倍增长;科、教、文卫: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八§三为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根本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二大(1982年)内容确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地位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三大(1987年)①论述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明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四大(1992年)内容①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指出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意义①为我国规划了20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②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五大(1997年)用心爱心专心内容江泽民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报告: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基本纲领③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意义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振兴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八§四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构想酝酿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人大常委会发表)②1981年9月《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和谈。(叶剑英)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确立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运用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1999-12-20又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