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2)【拓展阅读】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升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爆发后,奉命帮办团练,并在基础上扩编为湘军。第二年正月,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剿杀太平军。同年四月在靖港战败,投水自杀,被救。十一月(西历1855),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武汉为太平军克复,曾遂困守南昌。咸丰六年(1856)秋,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曾国藩乘机攻陷武汉。咸丰八年(1858)四月,占领九江。咸丰十年(1860)六月,授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归其节制。同治三年(1864)六月,督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旋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次年五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回两江总督原任。次年授大学士。曾与李鸿章等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同治七年(1868),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屈从法国侵略者,杀害无辜良民,受到社会舆论谴责。旋调任两江总督。死后,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李鸿章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道光进士,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由曾国藩举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创办北洋海军。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中饱,死时遗产竟达4000万两之多。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前身,是近代早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1865年9月20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加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江南制造总局建立后,因虹口厂地房租价银过高,场地狭窄无法扩展,加上驻地洋人反对在该地区制造军火,所以1867年5月,从虹口移设城南高昌庙。江南制造总局移设高昌庙后,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初购地70余亩,分建锅炉厂、机器厂、木工厂、洋枪楼(附设于机器厂内)、铸钢铁厂、轮船厂、熟铁厂,另在陈家巷建火箭分厂,以后不断购地建房,添置机器。至1894年,江南制造总局占地面积达1100余亩,员工约3000人,生产规模和员工人数,都居当时全国军工厂之首。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此外为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洋务运动的评价一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