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备课资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但协约国却以此为借口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把刚刚诞生的苏维埃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1918年3月,英军在俄国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日军在海参崴登陆,8月,英、美军队也相继侵入海参崴。当苏维埃政权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国内又爆发了捷克军团叛乱。这个军团是在革命前组建的,包括了近5万名在俄国的捷克战俘。苏俄退出世界大战后,允许他们经过西伯利亚到法国去,但必须交出武器。协约国极力挑动捷克士兵武装叛乱,说只有用武力打到出海口才能离开俄国。1918年5月底,当装载着捷克军团的60列军车停在奔萨、车里雅宾斯克、海参崴时,捷克人发动叛乱。不仅如此,暗藏的敌人还不断制造颠覆破坏事件。1918年7月6日,左派社会革命党在莫斯科发动叛乱,组织1800名武装分子攻占中央电报局。1918年8月30日,列宁到莫斯科米歇尔逊工厂讲演,当他准备离开工厂的时候,遭到社会革命党人开枪行刺,身中两颗带毒子弹,伤势十分严重。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獗,苏维埃政府宣布实行“红色恐怖”,无情镇压一切反叛活动。要求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来用于战争,苏维埃政权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如余粮收集制等。后来把这些非常措施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在内战中夺得巨大胜利,在国际舞台上站住了脚跟。但胜利后的苏维埃政权又面临着新的危机。随着战争的结束,曾接受余粮收集制的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1921年,坦波夫省、沃罗涅什省、萨拉托夫省以及乌克兰、顿河流域、西伯利亚地区都爆发骚乱。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1年3月初,一直是布尔什维克党可靠基地的喀琅施塔得爆发水兵兵变,他们公开反对党的政策,提出“拥护苏维埃,但是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为摆脱危机,列宁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与各地农民交流,逐渐认识到广大农民群众是因为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才“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因此,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别是对农民的政策,才能维护苏维埃政权,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0世纪20年代中期,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但也出现了新问题。农民作为小商品生产者,希望国家少干预市场,价格能按价值规律和供需关系调整,但苏维埃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倾向的增长。1925年底,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但农民问题影响着工业化的迅速开展,人们开始把注意力从调整工农关系转向改造小农方面。1927年底召开的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决议,开始对农村中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新经济政策开始被逐步取消。1928年,苏联又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五年计划首先是一个向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展开全面进攻的计划。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资本主义经济被排挤出工业和商业领域,小农经济得到改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已有93%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播种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99%。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一切经济部门都确立起来了。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如何确立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式,是摆在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俄国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