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备课资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初高中知识联系】一、“坚冰已经打破”1.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俄国建立起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即使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巩固统治。2.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从1918年开始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针对当时情况,苏维埃政权采取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阅读内容)3.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11月,一战结束。美、英、法共同加紧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苏俄人民在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战胜敌人,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二、“道路已经指明”1.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到了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阅读内容)【必修一、二相关联系】必修一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的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1861年通过沙皇的改革,俄国废除可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国内矛盾十分简略。1914年爆发的一战更是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人民的反抗。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工人士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生的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并且在1918年开始采取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探究】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反革命势力发动叛乱和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的困难局面。德国撕毁和约,于1918年2月18日发动了对苏的全线进攻。很快占领了德立斯克、坡罗茨克、奥尔沙、明斯克、普斯科夫等许多城市,并向首都彼得格勒挺进。在危急之中,2月22日,苏维埃政府发表了告人民书,号召“俄国工农的神圣义务,就要……奋不顾身地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抗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的匪军。”广大工人、农民和复员士兵纷纷响应号召,拥向红军志愿兵登记处,组成一队队红军,开赴前线,保卫祖国。2月23日,苏维埃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和其他城市纷纷举行群众大会,前线也传来了红军在普斯科夫和纳尔瓦附近击退德军进攻的捷报,敌人向彼得格勒挺进的攻势被阻止住了。2.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根据列宁的提议,苏维埃政府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19年形成特殊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潮。这一政策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严格的集中管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交售粮食或获得工业品,教材分析了它的弊端和效果;工业国有化政策,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流通分配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劳动力的供给。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可以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最终战胜敌人。3.为什么要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领导层没有及时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严重的弊端,一些领导人希望借此引导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损害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的利益,招致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士用心爱心专心119号编辑1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当时燃料原料和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