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一、课前系统1、教学内容分析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在新课标原分别属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的一部分,编者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专题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合并为一个单元,体现了新课标“中外关联”的原则,突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与前两课形成层递关系,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相比之下,初中教材注重感性认识,本课内容的编排中则隐含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条线索,反映了对高中学生理性学习的要求。2、学情调查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经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及主要史实,但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理解生硬,并不理解革命斗争史在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3、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熟悉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记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的名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演变的必然选择,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成功结合的结果。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列大事年表、抓时代特征、逐层推理、人物细节分析等方法,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起来的,深化了解国情,培养对党的感情;对抗日战争的学习,增强历史责任感;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伟大意义。4、教学策略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史实,并划分各阶段,使学生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过程;第二课时以讲授和讨论为主,围绕两个主要问题展开教学,一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奋斗目标的提出和逐步实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深化的必然选择;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第三课时从近代历史人物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析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名人,从这些近代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活动细节中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探讨社会的变革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及伟人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影响。二、课堂系统第一课时:自学并列提纲导入设计:马克思主义产生半个多世纪里,给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出现了,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胜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运用。布置学习任务:本节课主要由同学们自学,列出22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大事用心爱心专心年表,并合理地划分阶段,并标出各阶段的特点。第二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导入设计:社会主义运动在各国的开展,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二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三是夺取政权后发展生产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第22课主要讲述的是第一、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放到了下一单元。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化的结果。那么在这个主题下,我们要探索以下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1、请根据20世纪初中外发生的几件大事,分析为什么中国会在这时产生无产阶级政党?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标是什么?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讨论后,进行提问和引导:1、请根据20世纪初中外发生的几件大事,分析为什么中国会在这时产生无产阶级政党?引导学生总结20世纪初的几件大事: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尽头,需要新的阶级力量来领导中国革命。第一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