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备课资源●历史回眸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下,中国的交通与通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路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传统的邮政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交通与通讯在近代的变化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火车是近代文明的象征,但在当时保守落后的中国,它却成了人们眼中的不祥之兆。1865年有一个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立了一个0.5千米长的一个铁轨,上面跑着一个小火车。很快,这钢铁的新鲜事物就被慈禧太后下令拆除了。1876年春天,上海的一个清晨,外国商人修建的铁路上,火车第一次在中国老百姓的眼前出现,但是又一次的,它很快就被下令拆除了。火车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它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到19世纪90年代,反对铁路的议论已经波澜不惊了。清朝官员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他们认识到修路的急迫,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愿望。1906年10月24日,詹天佑在给他在美国求学时的一位老师的信中说到:“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我好像是列在最前线的中国工程师。所有中外人士都在注视我所主持的京张路工程。如果京张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个人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将会带给中国很大的损失。”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9600多里,但由清政府自主修建控制的仅660多里。民国以后,铁路的修筑权逐渐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进入正轨。交通变化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以及邮传通讯。1872年8月,李鸿章饬令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筹办轮船招商事宜。12月,朱其昂等议定“条规”,经李鸿章批准施行。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始终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民国以后,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多少改观。中国航空业起步较晚,1918年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1920年后,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1949年,中国各航空公司总共拥有7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航线总里程近8万千米。1840年5月1日当第一枚“黑便士”邮票在英国诞生的时候,拥有1040万平方千米的华夏大地仍在延续一种古老的通信方法——邮驿。邮驿最早起源于周朝。当时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递,于是产生了置邮传命的制度,即设置一定数量的人员车马,专供传递消息之用,沿途还设有能供食宿和更换车马的馆舍(即驿站),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消息的快速传递。人们习惯上一般把步行传递消息曰之“邮”,乘车马传递消息曰之“驿”,史称邮驿。这种传统的传递方式,使长距离往来通信十分困难。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其机构附属于当时的海关,几年后开始发行邮票。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邮政始于1896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成立大清邮政局,由总税务司兼总邮政司,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改驿为邮的工程开始推广实施。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决心将邮政扩展到府、州、县,1911年5月28日,全国各级邮局(包括长沙邮政分局)脱离海关,直属邮传部管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大清邮政以通商口岸为邮区,把全国分为53个邮界和5个副邮界,不受省界限制。民国以来,为保证全国通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改为按行政区域重新划分邮界区域。随着邮政机构的建立和交通的发展,邮驿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新的邮政运输网络开始形成。中国的邮政体系日臻完备。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是人类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的伟大发明。1877年(光绪三年)我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电报线路在台湾竣工,全长仅95里;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天津之间试架电线,效果良好。1882年12月投入使用的天津电报总局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电报企业,之后又在大沽口、紫竹林、济宁、苏州、上海等地设立分局。中国自办电报业迅速发展起来。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电报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