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交通工具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之间的关系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图表分析法问题探究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问题探究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用心爱心专心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本课的引言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内容组成。文字内容主要介绍了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和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对整个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东方古老的中国,从领袖到百姓无不感受着这种现代的文明气息。图片主要是反映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以詹天佑为代表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合影,说明孙中山先生对铁路交通业发展的重视。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摆脱落后的时代,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追逐着世界的文明。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和图片所反映的信息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的内容。问题一、通过阅读文字内容,请学生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何时?有何内容?詹天佑有什么重要活动?有什么影响?问题二、通过观察《孙中山视察广东商办铁路时与詹天佑等人合影》的图片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第一目“交通工具的发展”,教材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释了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开始逐步取代了中国“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时代。教材间接地介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并从航运、铁路、公路和航空四个方面具体地分析变化的历程。(1)交通工具的发展原因1840年夏,英国从海上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不论从战争的进程,还是从战争的结果,英国先进的交通工具都在极大地影响这个古老的国家。为此,中国抵抗派的代表林则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明确事物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道理。(2)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我国近代交通工具变化的历程。教材主要从江海航运业、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变化。航运业: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海上运输主要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舟楫。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轮船凭借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特权进入我国沿海沿江口岸,并垄断了中国江海的运输业。1872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晚清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1873年,招商局轮船“伊敦”号由上海首航香港,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近海商业航线。同年,招商局开辟了至日本的中国第一条远洋商业航线,承担洋务军事工业运输,承揽漕粮﹐兼揽商货。随后,收购了财力雄厚的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打破了外资洋行垄断中国航运的格局,开中国企业收购外商企业之先河,成为中国民族航运业的象征。1885年(光绪十一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理。1930年由国民政府改为国营后﹐1932年归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