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六章第一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我设计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是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下,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展开。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三民主义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指导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本课作为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开篇,它既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理论的一次继承、总结,更是一次升华,对以后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根据教材地位与作用和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①让学生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并学会正确评价三民主义;②让学生了解《临时约法》,掌握《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③让学生掌握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并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⑵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②通过材料解析,使学生学会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③通过对比分析教学,使学生学会比较学习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②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民主义不能指导民族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③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向伟人致敬,向伟人学习。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确立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①教学重点: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突破: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②教学难点:新旧三民主义的评价。依据:三民主义的理论性较强,且概念抽象,根据学生以有的认知水平较难理解新旧三民主义,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并能正确评价三民主义。突破:采用情境创设法,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二、说学情我校是一所省示范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高二阶段的学生两极分化正在形成,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经过高一阶段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特别是缺乏对历史的整体感知,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具体请况,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三、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法、探究讨论法、讲述法、设疑诱导法。四、说学法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我采用:①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主动获取历史知识;②课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③课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身边历史,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五、说教学程序●课前准备:让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孙中山先生一生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史实。●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展示自己总结概括的史实,激发兴趣。设计意图:学生们通过发言,相互补充、佐证,对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所进行的革命实践活动有一个全面了解,使学生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民主革命而奋斗的一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将指出:孙中山先生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从事了长期大量的实践活动,还在于他提出了指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理论“三民主义”。●启发点拨,讲授新课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分析资料,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文字材料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情况文字材料2:维新改良运动的失败图片材料:《时局图》让学生思考探究问题一:根据材料并结合必修1、2的相关内容,谈一谈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