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必修1教学目标掌握一国两制的背景提出及运用,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统一的历史必然。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提出、背景、运用。教学难点从可能性与必然性分析,得出统一的结论。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讲授“结合。教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授课过程导言:(图片)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两岸经济要求交流──共同发展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两岸政治要求交流──和平统一大陆佛舍利赴台展出──两岸文化要求交流──民族凝聚力和平发展是世界主流,也是海峡两岸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民意愿,大势所趋──必然性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策──可能性授课: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实践及展望一、理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台湾问题的由来(阅读“白皮书”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设问讨论:a.总结德国两次统一的原因?材料一1990年10月3日零时,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宣告两德实现统一。12月2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材料二俾斯麦在德国的统一中起了重要作用,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和外交大臣。他认为德意志的统一只能在普鲁士王朝的领导下,采用“铁血政策”才能完成。他先后发动普丹、普奥和普法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威廉一世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被加冕为皇帝,他任德意志帝国宰相。(生答)经济──基础政治──政策文化──民族凝聚力(师总)“华而不实”,要“以史为鉴”。必要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的要求)可能性──政策灵活(个人的作用)b.借鉴:如何处理中国国家统一的问题?(生答)和平统一,共同发展(两德的统一)武力解决,民族复兴(内政,实效)(师总)前面是“邓小平”,后面是“毛泽东”。统一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方式──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而个人因素有不确定性(阻碍或促进作用)所以必然要“两手准备”以实现人民意愿──统一。用心爱心专心(2)政策:解放台湾──金门之战分析:阶级性──国共阶级矛盾变化:统一台湾(视频)《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讲话分析:民族性和平发展是世界主流,也是海峡两岸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民意愿,大势所趋。2.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内容)3.完善:国策──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前后联系:人大的性质作用4.地位: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二、实践:解决港澳问题(一)香港回归1.条件:基础──国力(改革开放)政策──灵活(一国两制)2.历程(1)(视频)八二会谈设问讨论:英国在马岛与香港问题上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实质,原因)材料一(视频)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历时74天的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材料二(音频:邓小平三原则)1982年9月24日,一个是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材料三(图片:撒切尔夫人下跪)1982年9月24日。在她走出人民大会堂之前,她刚刚结束与邓公关于香港的前途问题的会谈。把踏着舰空母舰而来的撒切尔夫人绊倒在地的,是邓公在会谈中似若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生答)材料一英阿马岛之战,马岛主权归属问题材料二三中英香港主权之争(军事外交等的享有与否:主权治权的区分)(师总)实质都是国家外交问题(中英、英阿主权之争)根本原因(英国外交的不同结果)──国家实力(拓展)如何处理我国的外交问题?“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