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材分析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学生学习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内容后,对于中国近代外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知道近代中国外交的屈辱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更能体会出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增强民族自豪感。本单元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为50年代、70年代、新时期三部分。本课主要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方针,并在此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近代、现代中国外交及其中国国际地位的对比,为学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急化趋势》做了一定的铺垫。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外交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要会用这些基本理论分析国际关系和中国与他国的外交事实。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屈辱史实,对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有很深刻的印象,这就为他们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思想准备,很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本课学的知识离当今时间很近,学生对具体的内容很感兴趣。但是他们才刚刚是高一的学生,大都十五六岁,思想不成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停留在初中的模式中。所以对于本课,他们大部分会对具体的事实很感兴趣,对于理论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拔高。在这样的基础上,第一目中关于政策和方针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必须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个具体的政策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第二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第三目中涉及到的小概念成为盲点,比如“印度支那”,对“求同存异”的解释也成为难点。三、教学目标1、识记新中国外交政策、三大外交方针、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与亚非国家建交,并能自主复述出来;2、借助教师提供材料,合作探究、归纳概括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必要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通过观看视频,理解“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必要性、含义、意义。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本节课主要通过插入图片、展示文字材料及播放视频来,提供网站资源等技术手段来展示相应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导入就使用图片导入法,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一边倒提出的必要性方面,展示文字材料,锻炼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在学习外交成就4参加万隆会议时播放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提炼有效信息,并通过视频文件更感性的理解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的精彩表现,增强民族自豪感。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单元导入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展示习主席携夫人观看图片ppt插入图片系,梳理单元线索访问英国照片组课时导入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展示周恩来外交风云,并通过周恩来的话语导入观看图片提供网络视频资源http://www.56.com/u50/v_NjI0OTQ2NDc.html出示学习目标屏幕展示学习目标朗读学习目标并注意红字部分ppt文字展示新授展示新中国初期的外部环境,讲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依据课本内容填充并记忆表格内容ppt图片展示,设计表格目标检测通过习题设计,检测对三大政策内涵的理解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ppt展示习题问答环节提出问题:“既然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为什么又要“一边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依据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完成Ppt展示材料新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一”展示文字、数字、图片资料观看幻灯片展示图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