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眼睛与光学仪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知道利用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⑵知道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⑶初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二)过程与方法(4)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研究两种镜片的作用。(5)实际操作照相机,学会用照相机拍照。(6)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利用望远镜观察较远的物体,学会相应的操作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关心凸透镜成像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和相关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8)增强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节教学重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而眼睛和用眼卫生与学生切身相关,学会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终生受用,所以眼睛和照相机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本节没有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是扩展性的介绍透镜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整体难度不大。相比而言,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理解其中的道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三、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以复习问题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请同学们回答凸透镜成像规律,激发思考P72页问题,来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讲授新课:(一)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忆生物课上学过的有关知识,用多媒体投出眼睛的结构及其成像图(也可以用挂图),让学生结合图片讲解,学生之间可相互补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评析。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知道视觉形成的大致过程,然后学习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为了更好地驾御课堂教学,我在课前准备一些跟眼睛和眼镜有关的知识,以备学生提问。如学生问:“正常的眼睛既可眺望远景,又能细看近物。物距变了,像距不变,竟然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为什么?”原来晶状体是有弹性的,它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视物的远近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从而使像总成在视网膜上。当眼部肌肉松弛时,晶状体相对变扁一些,其焦距变大,这时远处物体的像能够成在视网膜上,从而使人看到远处的物体。正常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点在无限远处。当眼部肌肉紧张时(“使劲”看近物),晶状体会变凸,焦距变小,近处物体的像能够成在视网膜上。正常眼睛能看到的最近点约在离眼睛10~15cm的地方。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楚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叫做明视距离。可见,眼睛是一个精巧的变焦成像系统,然而这个变焦系统一旦不能正常调节,就会形成近视眼或远视眼。活动1研究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活动1”的目的是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研究“为什么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而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活动1的第1个问题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第2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用手摸镜片或放在太阳光下观察其会聚或发散作用、成像等方法,得知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第3个问题,可让学生观察教材图3-65和图3-66,思考回答。近视眼的晶状体过凸,会聚本领过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前,患者应配戴凹透镜做的眼镜,让光适当发散,使清晰的像略向后移,成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的晶状体较为扁平,会聚本领偏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后,患者应配戴凸透镜做的眼镜,让光适当会聚,使清晰的像略向前移,成在视网膜上。为加强认识,播放相关视频,直观地体验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作用:(二)影像的保存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2倍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交流课前查阅收集照相机的使用方法。(三)眼睛的好帮手同学们登录互联网,分别搜索“显微镜”和“望远镜”,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对科技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