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篇一】人常说:“家是温馨幸福的港湾。”我的家虽有“为大家而舍小家”的艰辛、生活上的磕磕绊绊,但也有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笑语,也还是温馨的。从我记事起,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随着父亲和我的工作变动,一而再、再而三地搬迁,这其间,我长了见识,看到了祖国的日新月异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在支线专列上,我的父亲是铁路员工。20世纪50年代初,父亲随在甘肃天水由西北铁路干线总局基础上组建的铁道部新建第三工程局,开赴内蒙古大草原,担负北京至包头、集宁至二连浩特的筑路任务。1954年6月,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从甘肃天水到内蒙古找父亲。到了集宁,已经是深夜了。父亲在路基上连跑带喊呼唤着我们……许久没见到父亲了,他那么消瘦,目光还是那么炯炯有神。后来,父亲带我们走进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家。家在一条铁路的支线上,是一列棚车。一节车厢里住着两户,每户大约有七八平方米。父亲是铁路工程技术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员,车厢的一角打着地铺,一旁是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各类图纸、书籍,昏暗的油灯下,父亲在那里办公。另一角摆着一个简易的火炉。做饭时,将火炉搬出车厢,在外面煮饭。父亲白天去施工场地工作,妈妈在家里收拾,我和妹妹就在路基边玩耍,到野地里逮蚂蚱、拔野花。中午爸爸回来了,带了些蔬菜和肉,妈妈淘米,爸爸炒菜……全部家当也只有用几个炸药箱改制成的衣柜和一个皮箱。在“一切为了新中国”“一切为了人民”的日子里,父亲和筑路员工们住在这么简陋的家,先后修通了京(北京)包(包头)线、集(集宁)二(二连浩特)线、包(包头)兰(兰州)线……1958年8月,父亲调到铁三局的二段工作,担负石太铁路的改造和修筑太原到焦作的太焦线。为此,我们举家从内蒙古迁到了祁县东观镇,不久又迁到榆次市窑上村。那是一片叫寇家坟的地方,据说是宋代名相寇准后人的墓地。虽然此地早已破败,但石人、石马还依稀可辨。墓地的不远处,修盖了二十几排平房。房子是用砖垒砌的架子,里面充填的是土坯。工人们用木制的框子,里面填满黄土,用木槌砸,不一会儿,打开木框,一块土坯就制成了。我们的家有两间,居住面积大约有20平方米。后来,我们学着动手,打了些土坯,还垒起了院墙。院子里,种了些玉米、西红柿、黄瓜、豆角……那时,家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当也只有两张床、两个扣箱。孩子多,家也显得拥挤。1972年6月,我从知青的下乡点榆次市庄子公社麓台大队选调到阳泉,在一家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工作。1977年5月,我准备结婚时,组织上给我的是路边的一幢小二楼二层上的一间房子,约15平方米。楼上共有6户,有3家除外,我们3家合用一个厨房,15平方米。后来,邻家相继搬走,好说歹说,房管部门终于把那间共用的厨房给了我。于是,老岳父亲自出马,我领了些砖、水泥、白灰,截出4平方米做厨房,留下的11平方米的地方与那个15平方米的家做成了套间。这样,我的居住环境改变了,变成了30平方米了。外屋住孩子,里间刚好放下我们老两口睡觉的床,一角是用平车框改造的书架,还买下立柜、沙发和一台春笋牌12寸黑白电视机。我家三口人居住还算合适,总比过去住棚车土坯房好得多了。1986年12月,我凭着有20年工龄和职务的变动,分得一套54平方米、两卧一厨一卫的楼房。虽然叫福利房,属企业性质的,个人也得掏钱买部分产权。我不属于拆迁户,优惠当然不多,能挤进去分得一套已属不易了。我经济条件不行,只能在亲戚的帮助下简单装修了一下,但觉得比原来豪华奢侈了许多。壁柜、墙裙、吊灯…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换了台康佳牌21寸彩色电视机,加了新飞牌冰箱、海棠牌洗衣机,觉得日子越过越红火。煮饭、炒菜用的是双火煤气灶,简单、快捷。老伴是小学校长、儿子上大学,日子过得很滋润。后来,随着职务的升迁,领导按国家的政策,给我解决了一间排房当书房。孩子大学毕业了,参加了工作,而且娶了媳妇,原有的住房显得更加拥挤了。好在儿媳妇不挑剔,我们老两口搬进书房,旧房给他们重新装修一下,给孩子们办了喜事。后来,有了宝贝孙闺女了,但心里总装着一件事,什么时候能让孩子们有个属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