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李琛芬在2014年10月15日上午第四节课,我在1201班执教了科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维持生命之气——氧气》中第1节《氧气的性质》一课。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一、可取之处:这节课是根据“以生为本,减负提质”的理念,结合学校倡导的“生本教育”模式所设计的。我将从科学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对于这一目标而言,我认为是达成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方式的改变--------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的宗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自主、合作学习也是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由此在课前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将班上的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自学、对学、群学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群学中,通过做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基础。(二)、学习知识的载体-----科学实验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模式是老师引导之一。其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明白学是为了用,而不是为考,这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二、存在问题1.教学中没有广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没有调动所有所有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我在前面做演示实验,班级靠前的同学能够看到实验现象,但是后排的同学几乎看不到。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逐步将这样的课程放到实验室讲授,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以此来调动所有同学学习的积极性。2.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导致学习小组的合作效果不是很高?(二)在实验探究上(1)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再有,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点拨的不够深入。(2)在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体现不是很充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实验过程中的小组协作也不太充分,个别学生在实验中完全没有动起来,只是一个看客。我想如果在课前多对学生进行培训,多对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事可做,每个人都是活动的一分子,这样学生的能力发展可能会更好。同时也可以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多进实验室多做实验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3)学生在实验中,只注意重点现象,而忽略了整个操作过程的关键细节的探讨。如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将装有可燃物的燃烧匙要自上而下缓慢插入到集气瓶中;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铁丝上的锈为什么要除去;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铁丝为什么要绕在火柴上,火柴的作用是什么?等等一系列为什么,学生没有去思考,这对于学生实验反思的研究值得我重视,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之处。基于以上问题:我也在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提出两个问题:①在生本课堂中,小组是灵魂,如何进行小组建设,对小组如何评价?②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内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请各位同行给予我拨开迷雾,指点迷津,使我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体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给予我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