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中改变教师教育行为的研究(我校总课题开题报告)-------上海市延河中学----2004/9一、研究背景(一)课题的提出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三大背景第一、是上一轮学校总课题研究的延伸。学校在前三年的发展中,依托对科研总课题“开发学生潜能促进主动发展”的研究,通过对多能智元方面的理论学习,对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教师的潜能有了深入的了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对潜能开发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不是很多,对开发潜能的理论研究深度还是不够的。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教师出现了许多与课程改革不适应的现象,特别是在如何改善教师行为方面,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行为方面、如何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上、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上、教师辅助教学行为的能力提高方面、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上、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方面、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等方面,教师的潜能还要继续开发,教育行为也还要不断的改善。因此,本课题虽然积极关注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但与上一轮科研总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一致的,也可以看作是前期科研总课题研究的继续和延伸,有利于教师潜能的进一步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第二、新一轮课程改革到来。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对每个学校、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校是“二期课改”的实验学校,因此,所面临的挑战就更加严峻。总结“一期课改”时,我们发现,课程改革本身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文化素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更是一种挑战,而这种挑战在“二期课改”中则更为突出。从某种意义上看,课程改革确定以后,教师就是决定的因素,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努力实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这不仅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而且更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在建构课程改革的平台上,怎样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改革的实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第三、学校师资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来,延河中学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同时,也面临了来自于师资质量提高方面的两大挑战,一是几次“兼并”,在一定程度使整个师资队伍“伤了元气”;二是教师队伍的年轻化速度过快,所带来的教育教学上的“青黄不接”尚未完全消除。正是这两处“旧伤”阻碍了学校师资队伍水平的快速提升,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更--1--加重了教师现有的教育行为的不适应性。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不断的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探索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确立我校成为区公办学校排头兵的地位。(二)选题的意义:本课题研究遵循“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育人模式,依据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针对上海深化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思路,聚焦课堂内外,聚焦优化教师教育行为;关注教师教育行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关系,关注改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的意义在于: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托,积极尝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情况下的,研究在初级中学的各个层面上,如何优化教师教育行为的各种方法、探索出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模式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也能证明,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能使教师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能与时俱进,符合当前课程改革情况下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的各项目标。课题研究的方向能密切联系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解决在课程改革情况下的教育教学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和优化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而且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