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设计《在那遥远的地方》泉河头镇中学主讲教师:刘雅萍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四)》,本单元是上学期《神州音韵》栏目的续篇,在学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初中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神州音韵》栏目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感受、体验我国不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了解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形式等,进而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和作用。二、学生分析《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本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唱曲目,本课选用了有浓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民歌。培养学生在歌曲演唱中注重严谨的咬字吐字以及气息控制,提高演唱技巧和水平,正确传情达意。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演唱、聆听优秀音乐作品,建立正确音乐审美观,培养学生能够甄别日常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听唱、视唱、教师范唱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歌唱中音准、节奏等问题,感受乐曲中的韵律。(2)培养学生以积极心态去演唱歌曲。3、知识与技能(1)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2)掌握歌曲演唱特点和咬字吐字方法,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乐技能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生能开口唱,能演唱。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演唱歌曲时气息控制、咬字、吐字的正确运用,演和唱相合。难点:歌曲音准、节奏、乐曲风格的结合与把握。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光彩夺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个歌曲片段,大家说说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歌曲名字是什么?播放歌曲片段《青春舞曲》《北京的金山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设计意图】让优秀通俗音乐走进课堂,贴近时代,引起学生共鸣。了解少数名族的音乐风格。(二)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王洛宾(1913-1996),中国最负盛名民族音乐学家,被誉为我国“西部歌王”。王洛宾老先生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搜集整理并创作了1000多首优美的西部民歌,将传奇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主要代表作有《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汉》等。2、介绍创作背景1939年王洛宾老先生到青海拍摄纪录片,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一个漂亮的藏族姑娘,名叫卓玛,他们一起在青海湖畔策马扬鞭,欢歌笑语,互生情愫,分别之后怅然若失,于是王洛宾老先生在思念中写下了这首不朽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3、欣赏歌曲,体会感情学生完整欣赏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是一首青海民歌所改编,曲调委婉抒情,表达了真挚的爱情。4、老师范唱歌曲【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受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学唱歌曲一二段,注意演唱的基本姿势和高音处咬字吐字的处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a、歌曲一共分几段,几个乐句?b、视唱歌谱【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视唱技能的练习。c、复习变音记号d、学生打最高音处的节奏e、讲解咬字、归韵。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咬字吐字不准确的问题。如:在歌唱时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以及初中段部分学生处于变声期,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咬字吐字问题。中国汉字拼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唱歌时要多关注韵母,比如“方”—fang,在演唱时声母f要短促,快捷地过渡到ang上,这就是声乐中的归韵。【设计意图】讲解歌唱中咬字吐字,简单发声练习,提高学生演唱技能、技巧。6、学生分组拍手带节奏朗读三四段歌词【设计意图】学生对歌曲中“非音乐因素”的理解,激发其演唱热情。7、学生演唱三四段8、学生完整演唱整首歌曲9、观看幻灯片,请思考:歌曲是如何描绘姑娘美丽的?出示一二段歌词10、一二段与三四段的区别是什么?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歌曲情绪,深刻理解歌曲绪。11、找四名学生演唱歌曲1—4段提示学生唱出歌曲风格,把握乐曲浪漫、幽默的情趣。(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