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DC优缺点及投资运营方式比较一、DB/DC含义DB型现收现付制是指“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就是说,用当代工作的一代人上缴的保险费来立即支付当今退休一代人的基本融资制度,保险费集合起来由国家统一调配,一般来说是有节余的,这笔节余就叫做“社保基金”,中央政府为了减少支付压力,将之投资于某种金融工具,例如政府债券等;在这种制度下,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给付标准的计算方式主要是看他在整个工作生涯中的工资总水平,尤其是最后几年的水平,还有资历、工龄、级别和贡献等综合因素,这就是“待遇确定型”(DB型)的主要含义。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DC型完全积累制有两种形式,一是智利模式,大约近十个拉美国家采用了这种模式,个人缴费完全在个人账户里,国家提供几个投资基金,由个人来决定投资组合,基金管理人负责具体运作,亏了赔了都由个人来承担,国家不承担任何责任,未来的养老金给付水平几乎完全取决于缴费余额和投资收益(减去管理费用),这就是“缴费确定型(DC型)”的含义。所以,在智利模式下,国家没有掌握一个集中的社保基金。所谓的社保基金,是分散在每个人的账户里,投资决策是个人行为,是分散型的决策,根据个人的偏好和国家提供的投资基金种类进行个人决策。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投资基金从风险大小和利率高低来分无非依次有这么五六种,例如,非交易型的短期政府债券基金(G基金)、债券市场基金(F基金)、普通股票基金(C基金)、小型资本化股票指数投资基金(S基金)、国际股票指数基金(I基金),等等。关于投资基金的设立,虽然各国的情况不太一样,但它们大同小异。二是“中央公积金制”,这种类型社保基金的特点是,在养老金给付上基本上是DC型的,其收益率由国家根据投资收益情况统一确定,但在基金投资方面则完全由国家来运作。所以,这种制度下,养老金的最终给付与以往的缴费积累既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又不是完全精算型的,因为投资收益率是经过国家“调整”与“管理”的。在英国前殖民地国家中大约有十个左右是采用这种模式,他们将其一少部分(大约15%以下)投资于股市,大部分是以购买政府债券的形式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率表现不好,亏损较大。二、DB/DC模式的优缺点比较1、在收入水平上,DB型计划收入更稳定有保障,雇员而无须为市场风险而操劳,也无须操劳长寿的风险,风险主要在雇主那,所以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分散死亡风险的工具;而DC的收入情况主要看退休那个时点上股市的情况如何和以往股市的收益情况;但其优点是无须操劳企业内部与雇主的关系,收入情况与雇主的关系基本无关。2、DB的缴费弹性较好,好年景可以多一些,坏年景可以少一些,对于业务骨干可以给得高一些,一般员工可以少一些,雇主的权力比较大。而DC则基本上是固定的,雇主雇员按照比例缴费,弹性小,但很公平,在雇主那里不易产生腐败行为。3、DB型计划在企业内部对减少老年贫困的效果要好一些,雇主可以根据情况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容易出现不公平的事情发生;DC下要完全依靠雇员以往的积累,回旋余地比较小,但制度结构单纯,不容易引发制度矛盾和员工矛盾。4、在融资上,DB型计划非常复杂,对支付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保持资产≧债务终结二者之间的平衡;而DC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烦恼,不需精算,很透明,可以随时上网、银行查询,个人缴费与未来收益几乎一目了然,具有完全的精算关系。5、劳动力流动与管理上:(1)DB下,虽然雇主可以非常容易地让职工退休,而保留年轻的“精英”职工,但如果不公正也会出现一些歧视性的做法。DC下的激励主要是依靠个人的努力,多劳多得,人人平等。如果雇主的缴费配比在规定的限度内比较高,也可以达到DB的效果。(2)DB下吸引招工的条件弹性比较大,对一些特殊人才,雇主几乎可以“一口价”地做出一些承诺,但也容易产生一些不透明的腐败现象。而在DC下,一般来说雇主的配比缴费都是企业条款里规定好的,雇主的灵活性不大,雇主不容易在待遇给付上采取远近有别的歧视性报复手段。6、至于工会的作用与偏好,工会的偏好一般来说要求雇主提供DB计划,而反对DC计划,因为对雇员来说,DB的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