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材料修补腹壁大切口疝43例体会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西安710068)邱健王小强龙延滨杨德庆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人工材料无张力修补腹壁大切口疝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以单丝编织聚丙烯网片修补的43例腹壁大切口疝病例资料。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24h内出现急性左心衰,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3d内体温≥38.3℃者12例(27.9%)。全组无伤口感染,无血肿形成,拔除引流管后皮下血肿形成1例。平均住院13.8±5.9d。全组无复发病例。10例(23.3%)患者术后早期有轻度牵张不适感。结论:人工材料肌筋膜后方无张力修补术是治疗腹壁大切口疝的优良术式;对于疝环横径>10cm或疝内容物多、突出时间长的特大切口疝患者应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主题词疝,腹�外科手术@聚丙稀网片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参照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1]分型标准,回顾分析1997年8月至2001年12月间我科以人工材料修补的腹壁切口疝病例,其中大切口疝(疝环最大径3~5cm)19例,巨大切口疝(疝环最大径>5cm)24例(>10cm者9例,最大者25cm),合计43例。其中男17例,女26例;平均年龄61.8±9.2岁(37~85岁)。切口类型:上腹、下腹正中切口13例,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14例,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1例,右下腹旁正中切口10例,左下腹旁正中切口2例,麦氏切口3例。合并心、脑血管病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9例,2型糖尿病6例,前列腺增生症6例,慢性便秘21例。2术前准备①腹壁切口疝患者多年高体弱,合并症多,须对重要脏器及全身情况作全面评估,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②疝环径>10cm或疝内容物多、突出时间长者,应将疝内容物尽量还纳腹腔并以腹带加压包扎,使病人逐步适应术后腹内压的升高,时间一般7~14d。③巨大切口疝术前常规肠道准备。④术前留置鼻胃管备胃肠减压。3手术材料与方式全组修补材料均使用单丝编织聚丙烯网片。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30min预防性静注抗生素1次。梭形切除原切口瘢痕,以电刀分离疝囊,解剖出腹壁各层次组织;打开疝囊,充分游离粘连的疝内容物,将大网膜平铺于切口下方,尽量关闭腹膜,如腹膜不能关闭,可双层重叠缝合疝囊壁,关闭腹膜腔;自疝环开始在腱膜后方向周围游离至少3cm,严密止血,彻底冲洗创面,剪裁适形聚丙烯网片,平铺于腹膜外、腱膜后方,边缘以7号慕丝线将网片与距腱膜边缘3cm以上之腱膜间断缝合1周,如无张力,可将浅面的腱膜对合缝合;如张力明显,不必强行对合腱膜,则将腱膜边缘与网片以1~0Prolene线连续缝合或7号慕丝线间断缝合1周,网片上方置橡胶引流管,另戳孔引出,关闭浅筋膜与皮肤切口。4术后处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腹带适度固定腹壁,持续胃肠减压至胃肠道功能恢复,引流管接持续负压吸引装置,48~72h拔除。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2.3%)83岁女性合并冠心病,术后24h内出现急性左心衰,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3d内体温≥38.3℃者12例(27.9%),<38.3℃者31例(72.1%)。术后常规全身使用抗生素3~5d。全组无伤口感染,无血肿形成,拔除引流管后皮下血肿形成1例(2.3%),经重复穿刺抽吸后,纱垫加压包扎治愈。平均住院日13.8±5.9d(9~26d)。平均随访期限21月(4~44月),均恢复日常体力劳动,全组无复发病例。10例(23.3%)患者术后术区有轻度牵张不适感,均于3月内逐渐消失。讨论腹壁切口疝是发生于原手术切口的疝,其发501陕西医学杂志2003年2月第32卷第2期生率约为2%~11%,1996年美国约有97000人接受此类疝的修补手术[2],国内目前尚无相关统计资料。切口疝形成的原因包括:①局部因素: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选择不当、缝合材料和技术等。②全身创伤愈合功能障碍:年老体弱、营养不良、过度肥胖、合并代谢性疾病等。③促发因素:引起腹压增高的各种原因。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腹壁切口筋膜层愈合不良与哆移,腹腔组织器官疝出。切口疝一旦形成,腹腔容量减少,腹内压下降,疝环逐渐增大,周围的肌筋膜逐渐萎缩,疝无自愈可能;尚且由于膈肌下降,胸内压降低,肺活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等因素而损及心肺功能储备。腹壁大切口疝单纯直接缝合张力大,复发率高(30%~50%),甚至可能导致术后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上较为困难,是腹部外科的一个难点[3]。我科自1997年开始应用单丝编织聚丙烯网片无张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