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春晚2010年虎年春晚结束后,据某门户网站的调查,认为本次春晚不好的约占40%,认为好的占22%。而很多多年守候春晚的忠实观众也表示,自己虽然年年看春晚,但春晚年年感觉平淡。对春晚已经没有什么太高的希望了,只是每年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春晚能年年保持百分之九十多的高收视率,却骂声渐涨的局面了。从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天,春晚伴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发展,也见证了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友们把春晚的发展分成几个时期:1起步期:虽然看着比较简朴,但是演员表演都很真情,让人打心眼里高兴。2巅峰期:经典的上世纪90年代后,春晚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大,场面也一年比一年绚丽,但是却一年比一年没看头。3式微期:现在的春晚,虽然华丽但显空洞,一个人能唱的歌要分成五六个人,大家你拼我凑一人一句,混个脸熟。小品脱离实际,很少有以前发自肺腑的快乐笑声,大多都是台下的那些“托儿”在起哄。为何春晚会从以前的视听美宴变成如今的鸡肋,我将从一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春晚存在在问题1受众需求变化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的物质文化水平都处在起步阶段,人民的精神文化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程度,处于“饥渴”状态的大众对央视新推出的春晚这个全国性的年度大型综艺娱乐晚会自然是“饥不择食”,三十年后的今天,人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巨大提升,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高层次,标准也更高。精神食量“富足”的广大受众,面对春晚这道吃了近三十年的年夜饭不再是囫囵吞枣式的充饥,而是对色香味俱全的追求。以前的小孩讨厌吃药,因为药在他们眼里就是“苦”的代名词,现在的儿科医院里,同一种药还可以按小孩的需要生产出草莓味,水蜜桃味,苹果味等供选择。但春晚却没能作出适合受众喜欢的口味,所以,批评越来越多,致使骂春晚也成为一种潮流。春晚已经被仪式化,人们大多数是为了看春晚而看春晚,只是把它看做过年喜庆团圆的一个部分,对它的节目并没有寄予过去那么多的期待。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春晚的忠实观众大多是一些受习惯牵引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则不受传统习惯的束缚,乐于去寻找新的过年方式娱乐。常此以往,春晚的寿命还能延续多久呢?2媒介环境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媒介环境也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如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与光、电子、互联网传播手段,如图文传真、卫星通讯、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等共同构筑了立体的传播网。新技术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一个多媒体数字化的时代。1.媒介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数字化发展。80年代初,人们接触的最多的还是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还没有充分普及。而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的提高,除了传统的纸质报纸外,还有数之不尽的网络报纸,手机报也纷纷崭露头角。数字电视数字广播让人们不再限于时间段的拘束,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点播自己需要的节目。互联网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时事,网络化办公,远距离交流再次验证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理论。2.媒介专业化,分众化发展。广播电视在节目制作上迅速发展,围绕"频率(道)专业化、节目对象化",培育专业化特色,打造名牌节目栏目。各个频道都在凸显自己的特色,湖南卫视的娱乐化年轻化,安徽卫视剧行天下,凤凰卫视的“全球化视野,大中华概念”的理念追求,重庆卫视的麻辣也能满足重口味观众的需求各媒体之间的竞争随着新的媒介出现愈演愈烈,受众不断被细分。在争夺受众的战争中春晚如何定位如何改变才能挽回流失的受众信赖?3春晚组织创作模式,央视的垄断地位与竞争多年来春晚一直由央视独家垄断,且带有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选导演,选演员,评审节目都是由少数人决策,根据少数人的喜好选节目。即使是招选导演,也是在央视圈内部范围内选定。在封闭,缺少透明化操作模式和竞争的体制下的组织和选拔必然带有无法突破的瓶颈。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中,现有的封闭垄断模式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春晚必须投身激烈的竞争中,即使它现在拥有垄断性的资源,拥有无数习惯性忠实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