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杜牧(杜牧(803-852803-852年)字牧之,京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文宗太和二年(828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元外郎,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元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诗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杜牧诗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后人因称他为""小杜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人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的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忧国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的繁荣和昌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的繁荣和昌盛的局面。盛的局面。他在文学上有比较进步的见他在文学上有比较进步的见解,认为文章应为事而作,不应无病呻解,认为文章应为事而作,不应无病呻吟。因此他的不少诗文能反映当时的社吟。因此他的不少诗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会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杜牧创作中诗歌最著名,他与同时代的杜牧创作中诗歌最著名,他与同时代的另一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另一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小李杜杜"",诗歌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七言,诗歌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七言绝句尤为后人传诵。绝句尤为后人传诵。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它的遗址中感觉到它摄人心魄的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对阿房宫的描写,其实杜牧见到的也只是阿房宫遗址的残垣断壁,可见阿房宫的气势何等宏伟!(一)解题“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二)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