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Radiology2008July731(4)USPIO增强MRI在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炎性反应中的作用TheroleofenhancedMRIwithUSPIOindetectinginflammationwithinvulnerableplaque0王非耿道颖【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一种由血管壁损伤引起的慢性炎性反应。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单核巨噬细胞存在密切关系。斑块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的炎性增殖导致纤维帽变薄,进而发生各种易损斑块病变。巨噬细胞吞噬了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USPIO)后产生强烈的顺磁效应,在1.5TMRI的T1WI、T2WI及T2*(梯度回波)序列上显示为低信号,可以发现炎性反应。故USPIO可作为诊断粥样硬化斑块的新型靶向对比剂。【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单核巨噬细胞;磁共振成像;USPIO作者单位: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DOI:10.3784/j.issn.1674-1897.2008.04.005头颈部放射学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一种由血管壁损伤引起的慢性炎性反应[1-2]。内膜功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根本原因,然而引起内膜功能异常均是特殊动脉对炎性刺激的反应结果[3-5]。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氧化或糖基化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造成内膜及平滑肌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巨噬细胞吞噬LDL复合物后成为泡沫细胞,最终导致内膜不断增厚,脂质沉积成为导致疾病的粥样斑块。整个炎性疾病的过程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特殊亚型介导的。斑块的破裂是由于巨噬细胞浸润纤维帽后被激活而发生细胞凋亡所致,粥样斑块内的炎症增加了斑块破裂的不稳定性以及后继发生的血栓栓塞。总而言之,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单核巨噬细胞存在密切关系。1易损斑块的定义易损斑块(vulnerableplaque)是指对各种损伤因素敏感、容易发生破裂形成栓子或引起血管狭窄而导致中风及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生的粥样硬化斑块,而不仅仅是软组织斑块、非钙化斑块以及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分类Ⅳ型斑块或狭窄斑块[6]。改良的AHA病理学分类显示了各种易损斑块的病理学形态:①内膜增厚。②内膜脂质条纹。③病理性的内膜增厚,内腔面血栓形成。④纤维帽粥瘤,发生腐蚀时内腔面血栓形成。⑤薄的纤维帽粥瘤形成,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薄的纤维帽。⑥结节状钙化。⑦纤维钙化斑块。其中内膜增厚及内膜脂质条纹属于非粥样硬化内膜病变,但内膜增厚会发展为病理性内膜增厚,内膜脂质条纹会进展为纤维帽粥瘤[7]。7种基本病变经过演变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图1所示。2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如上所述,这些易损斑块的各种基本病理改变均能反映粥样斑块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一些重要的损伤因素(如斑块表面腐蚀、破裂,纤维帽变薄以及促进凝血、形成血栓)可使斑块由早期病变发展到晚期。基本病变的分类是以纤维帽的状态为基础的。目前对纤维帽发生各种改变而形成各种易损斑块的主要调节机制还有争议,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可能系斑块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的炎性增殖导致纤维帽变薄,进而造成各种易损斑块的病变[7]。3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方法目前评价粥样斑块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B超、CT及MRI。许多研究者尝试用B超测量粥样斑块和纤维帽的大小以及血管壁的厚度,以确定斑块的内容物及溃疡。但只有一种B超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即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方法。而且研究中检查者不同时间或不同检查者之间的检查结果的变异很大,所以各个研究中心很难以超声检查结果为通用标准。血管成像技术(包括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虽能够评价血管腔狭窄的程度,但:232-234232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Radiology2008July731(4)为血管壁上斑块的软组织成分提供的信息有限[8]。MRI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种理想的方法,它具有无创性,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且可显示斑块及血管的三维立体结构[8]。4USPIO增强MRI评价颈动脉斑块4.1多序列MRI对斑块的评价MRI评价易损斑块的形态学指标主要为:①斑块纤维帽的厚度及破裂与否。②斑块脂质核心的大小。③斑块引起血管狭窄的程度等。④血管重塑(扩张或狭窄性重塑)。⑤钙化的形式及部位(结节状或分散状,表面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