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第4期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Vol.20No.42007年12月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NSEE)Dec.2007文章编号:1001-5132(2007)04-0552-04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修复的进展毛海蛟1,2,史增元2*(1.宁波大学医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宁波315020)摘要:归纳足前部的生物力学和应用解剖研究结果,足前部的皮肤缺损将会导致足的功能障碍,重点讨论了各种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优缺点,并对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提出了问题和展望.关键词:足;皮肤缺损;岛状皮瓣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足前部皮肤缺损严重影响了足的功能.足前部皮肤缺损的修复一直较为棘手,但是日趋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显微外科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为足前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不少方法.本文就足的生物力学研究和应用解剖以及足前部皮肤缺损修复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1足部的分区足部分区目前比较混乱.文献[1]把足的跖、趾骨区称为“前足”或“前掌”.“前足”这一名词最早在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出现,昆虫纲中把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其相应的足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2].“前掌”是指五肢型动物用于行走的四肢中的前肢[3].所以把人体足的跖、趾骨区称为“前足”、“前掌”是不合适的.毛宾尧[4]将足底分为4区:足跟区、前跖区、足外侧区及跖弓区,把足前部称为前跖区.罗永湘等[1]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分区界限方案,把从第1跖骨两籽骨近侧缘至第5跖骨小头连线以远部分称为前跖区.周围等[5]将足部分为Ⅰ区(踝前区)、Ⅱ区(跟后区)、Ⅲ区(足背区)、Ⅳ区(足底区)、Ⅴ区(趾背区)、Ⅵ区(趾底区),从而使足前部包括Ⅴ区、Ⅵ区和Ⅳ区的一部分.这样的分区比较复杂,临床上应用不简便.根据足生物力学特点钟世镇[6]以跖关节和横关节为界把足部分为“足前部、足中部、足后部”的分区法更为实用.足前部包括跖骨和趾骨,足中部包括骨,足后部包括距骨和跟骨,这样分区对足部创伤的表述更加简便.2足前部生物力学研究和解剖足由纵弓和横弓组成,足前部的跖骨是这2弓的重要组成部分.1967年,Iaremenko等[7]提出了足横弓在跖骨头平面是动态负重区域,否定了之前足收稿日期:2007-04-3.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网址:http://3xb.nbu.edu.cn基金项目: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2006003).作者简介:毛海蛟(1979-),男,浙江余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伤骨科.E-mail:jessemao@nbip.net*通讯作者:史增元(1954-),男,山西山阴人,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创伤骨科.E-mail:szy580@163.com第4期毛海蛟,等: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修复的进展553的3点承重理论.1989年,Gross等[8]通过对10名跑步者的研究发现,当跑步速度增大时,足底各部分的压力也会有显著增大,测量到的最大压力发生在第2,3跖骨前端和趾底部.袁刚等[9]报道正常人站立时足底压力以足跟为主,其次为跖骨头区域,足趾承受压力较小.行走时足底各部位承受压力从大至小依次为:第2跖骨头、足跟、第1跖骨头、第3~5跖骨头、第1趾、第2趾、足弓、第3~5趾,表明行走时足底压力前移,以足前部跖骨头区域受压最大,趾也是主要受力部位.另外,与站立时相比,行走时足趾区压力增加3~5倍,跖骨头区约为3倍,足跟和足弓接近2倍.汤荣光等[10]也报道行走时第2跖骨头压力最高,奔跑时第1跖骨头压力最高,站立时第3跖骨头压力最高.综上所述,由跖骨头组成的足前部在人的行走、站立和奔跑中是非常重要的,损伤后不能轻易截肢.足前部皮肤缺损的修复非常重要,至今仍是创伤外科的一个难题.3足前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足前部皮肤缺损传统的修复方法有交腿皮瓣、局部转移等随意皮瓣,但这些方法因手术次数多、体位不适、住院时间长、皮瓣无感觉,所以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游离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也有报道[11,12],为足前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在临床上应用不够广泛.岛状皮瓣有手术简便、成活率高等优点,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3.1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随着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有各种岛状皮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