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2笙鲞笙塑坠丛』!(』塑旦!!!!),I).::!:齿状突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机制及临床意义燕树义’李书忠1东营市人民医院骨科东营市257091;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关键词】骨折;齿状突骨折;维重建【中图分类号】R6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10(2005)01-0034-05齿状突骨折是枢椎最常见的损伤。占全部颈椎损伤的8%~15%l】。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Ger—stenkornl2一报道齿状突骨折约占颈椎损伤的10%~20%.Anderson.D"AlonzoII型约占35%。有神经损伤的骨折占6%~25%。总的死亡率为3%~8%。早在1910年Mixter和Osgood就对齿状突骨折进行了外科治疗。Anderson和D"Alonzo在1974年对齿状突骨折进行了x线分型,一直沿用至今。随着螺旋CT在脊柱外科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已有多方面的描述。其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移位特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从而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寰椎功能的丢失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笔者在x线分型的基础上。综述螺旋CT三维重建分型、机制及临床意义1枢椎的解剖与临床问题枢椎结构较寰椎复杂。是枕寰枢区的运动枢纽.齿突是其主要特征。齿状突颈部实为横韧带压迹齿状突的顶端称为齿状突尖。有齿状突尖韧带附着齿状突后外侧方有两粗糙骨结节.翼状韧带附着。齿状突及枢椎椎体前方的皮质骨明显较前外侧、侧方和后方皮质骨厚。皮质骨最薄弱的区域位于枢椎椎体后方。齿状突本身及侧块包含相当数量的骨小梁,而在齿状突基底部却呈现骨小梁空虚或为密度减低区。国人齿突高度(mm)14.7±1.9(10.9~21.7)、齿突前后径(mm)10.5±1.1(8.6~12.9)、齿突横径(mm)8.3±0.6(7.7~12.0)、齿突后倾角(。)10.3±3.5(0~22.0)、枢椎体前高(113_113_)22.8+1.1(17.5~26.2)、枢椎体后高(mm)19.5±0.9(14.2~21.9)、枢椎体前唇高(mm)3.3±0.6(0.8~5.5)。其基底部较细。骨皮质较薄,松质骨疏松,是齿突的薄弱和易骨折部位。齿突基底部骨折发生率高有其解剖学基础:①基底是从密质骨为主的齿突与松质骨椎体的移行部位。也是应力交接处:②齿突为高出的圆柱状骨,基底部较上方的齿突膨大和下方的枢椎体细,是力学薄弱处;③齿突尖及膨大部分别有翼状韧带等贴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基底部无类似韧带结构的支持;④齿突和枢椎椎体分别来自不同的骨化中心,在齿突与椎体结合部有软骨联合。约l2岁发生骨性融合,但有1/4的软骨板骨化不全,残留于齿突与枢椎椎体之间,受到水平剪切力与轴向压缩力的作用发生骨折。成人的齿状突已全部骨化。骨内各动脉吻合呈网状。研究还表明齿突的血供主要来自基底的营养动脉。该动脉进入部位恒定.当齿突骨折线位于该动脉下部时。凶基底部营养动脉完整。骨折上端血供不受影响,愈合率高。而骨折线位于上部时。基底部营养动脉上支断裂,血供相对不足。可致骨不连,南此探讨Ⅱ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可能与骨折线的水平,基底部营养动脉断裂有关。近年研究认为齿突血液供应和韧带的作用是影响齿突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齿突血供较为复杂.较固定的动脉血供南2个来源的3组动脉组成:前升动脉、后升动脉、裂穿动脉(水平动脉)。前两者来源于椎动脉。后者来源于颈内动脉。前升动脉成对。在颈2和颈3连接水平各起源于各自椎动脉的前内面。在颈2和颈3椎间孑L处上行于颈长肌深面。在枢椎体前面中点处双侧吻合、在枢椎关节面水平发出分支供应其前内侧面滑膜及关节囊。该动脉继续向上行于寰椎前弓下面及其后面,两侧前升动脉各发出细支穿入齿突基底部的前外侧面。之后绕齿突继续上行。并发分支进入椎间孑L。在此水平与来自颈内动脉的裂穿动脉吻合.然后在齿突后外侧部上行。在翼状韧带水平发一分支供应此韧带和关节囊及软骨下骨。之后前升动脉继续行于翼状韧带表面。并绕过它与后升动脉吻合后升动脉成对,较前升动脉粗。从椎动脉后内侧面发。向上行于枢椎关节突与椎体问沟内。发分支至其前面的枢椎骨及后纵韧带和覆膜。之后行于齿突外侧缘1~2Film,并穿对寰椎横韧带后面在此处向内侧弯曲。穿各自翼状韧带后面,在此韧带上缘、齿突外缘上行。在这水平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