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式的加减》单元核心知识点的教学安排及衔接处理徐小建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一、基本内容之间的衔接整式的加减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第二部分内容。整式的加减所研究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有理数的加减的概括与提升,是后续学习方程、不等式、分式、因式分解、函数、二次根式等相关运算的基础.由于整式的加减是第一次从式的角度研究运算,是“数式通性”的启蒙,所以说整式的加减是所有代数(式)运算的基础。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对学生来说是认识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字母可以表示包含负数的任何数对学生来说则更难理解.尽管小学时已学过简易方程,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但是基于当时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的字母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数,只不过不知道它的具体值而已,学生的脑子里还没有出不能理解“变量”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的理解实现由量到质的自然转变,进而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2.列式能力是本章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的内容,学生列式能力的基础源于小学的文字应用题,又为后续学习列方程、不等式、函数关系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服务.尽管小学已经学过相关列式的知识,但是小学所涉及的关系以数为主,且比较简单,当数量关系变得复杂且以字母表示时学生还会有许多不适应。3.运算能力是本章教学的核心.整式的加减运算源于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运算,但又难于数的运算,它既包含纯数的运算,又包含数式的混合运算,其运算结果的形式多样,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又可能是含有字母的式,这些都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量的示范、引导,让学生体会运算结果的可能性、合理性,建立学生的运算自信。二、基本问题和方法之间的衔接基本问题是指所研究对象包含的最根本内容,基本方法是指教学相关内容时所采用的方法.对这一内容的准确把握用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整式的加减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法则.式的概念是建立在数的基础上的,由数产生式的最根本原因是数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所在,让学生明白式的意义,在理解式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式,理解整式.整式的加减法则的基础是有理数的加减法则,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法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同类项概念的教学,以合并同类项为基础总结整式加减的法则。基于对“数式通性”的理解,本章在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类比”.即类比数的运算进行式的运算的教学,将数的运算性质、法则推广至式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合情推理的作用,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当然,在“类比”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同”,更要关注“异”,揭示出“数”与“式”关系的本质。三、知识之间的衔接1.从表面上看“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等概念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的概念,实际上我们从小学所学内容中都可找到相关概念的生长点的.例如小学时学过的有关公式和运算律,可以看成是整式概念的基础;小学里所学的带单位运算,给不同的物体分类则可以看成是合并同类项的原形,教学过程中要从这些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提炼、抽象、概括,使学生学会从式的角度来看数,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提升。2.对于列式能力,运算能力,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全新的内容.小学时就有列简单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学生已有用字母表示数(设未知数)和合并同类项(解方程要计算类似x+x=2x)的经验.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开始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提高点,为学生的深刻理解打下基础。3.至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在小学阶段用得最多的就是公式,或运算律.对于这几种情况下的字母,学生能理解它可以表示任何数(小学阶段指的是非负数),但是在实际问题或更复杂情境中学生并没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总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或者说对字母表示的数的理解不完全正确,比如,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