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毱毱毱毱专题讲座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罗芳,刘增加*,张军民(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军区虫媒病与媒介生物防治研究所,兰州730020)摘要: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为显著临床表现,是人类目前已知最为烈性的传染病之一。文章介绍了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以期为做好该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临床流行病学中国分类号:R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248(2014)05-0470-04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是目前已知最为烈性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于1976年首次发生于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流域,因以发热、出血为显著临床表现,故名埃博拉出血热〔1〕。人类一旦感染EHF,死亡率可高达88%〔2〕。目前在我国尚未发现EHF病例,为做好该病波及我国的预防控制工作,现就EHF的相关知识介绍如下,供参考。1病原学1.1EBV的形态与分类EBV形态多样,多呈长丝状或杆状,外有包膜,病毒颗粒长300~1500nm,平均1200nm,感染能力最强的病毒长970nm。毒粒表面有呈刷状样整齐排列的突起,长约7nm,相互间隔10nm,染色观察内部有交叉条纹〔3〕。病毒接种后,6~7d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涵体。EBV隶属于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是非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前已鉴定的EBV有5种亚型,即扎伊尔型(EBV-Z)、苏丹型(EBV-S)、科特迪瓦型(EBV-C)、本迪布焦型(EBV-B)和莱斯顿型(EBV-R)。1.2EBV的抵抗力与毒力EB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度抵抗力,60℃需加热1h才可完全灭活;基金项目:全军“十一五”医学科研计划重大项目(No.08Z003)作者简介:罗芳(1969-),女,研究生,军队流行病学硕士,中心主任。从事虫媒病与媒介生物防治研究。*通信作者E-mail:lzj540125@yahoo.com.cn在-70℃病毒十分稳定,可以长期保存;4℃可存活数天,冷冻干燥保存的病毒仍具传染性;但其对紫外线、γ射线和60Co照射敏感,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EBV毒粒的沉降系数为1400s,对多种化学试剂敏感,如过氧乙酸,高氯酸钠、甲基乙醇、乙醚、B-丙内脂、福尔马林和去氧胆酸钠等可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苯酚和胰酶不能使其完全灭活,只能降低其感染性。EBV毒力强,猴子对其高度敏感,接种病毒后发生的症状与人类十分相似,实验室人工感染常引起猴子死亡。在不同宿主或不同地区分离的EBV毒力差别很大,不同亚型EBV的毒力也不同〔4〕,除EBV-R呈隐形感染外,其余4种亚型都对人有致死性,其中EBV-Z,对人的致死率在90%以上。2流行病学2.1传染源与贮存宿主感染EBV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EBV的自然宿主至今尚未完全确定,目前研究表明,黑猩猩、猴、蝙蝠等动物可能是EBV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5-6〕。2.2传播途径EBV是一种动物病毒,其传播途径多种多样。(1)接触传播:是EHF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染疫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而感染。(2)呼吸道传播:EBV通过气溶胶传播,具有很高的传染性。通过空气吸入含有EBV的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可造成感染。(3)消化道传播:刚果(布)西部地区是EBV传播重灾区,在疫情初期的死者生前曾食用过病死的猴、黑·074·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年10月第32卷第5期JPrevMedChinPLAOctober2014Vol.32No.5DOI:10.13704/j.cnki.jyyx.2014.05.039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肉。人可能通过吃灵长类的肉而感染EBV。(4)性传播:在1名EHF患者发病后第39天、第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EBV,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5)虫媒传播:EBV既然是一种动物病毒,虫媒传播就不能排除,在自然界吸血昆虫觅食带有EBV的动物血液,有可能成为EBV的传播者。(6)植物传播:在自然界染疫蝙蝠的唾液污染了水果和树叶,极有可能将EBV传染给大猩猩和小羚羊等食草类哺乳动物。2.3易感人群人群对EHF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