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昆虫的体壁和内部器官一、昆虫的体壁昆虫等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长在身体的外面,而肌肉着生在骨骼内侧,因此,昆虫的骨骼系统称为外骨骼,也称体壁。体壁的功能是:构成昆虫的躯壳,着生肌肉,保护内脏,防止水分蒸发,以及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入侵,起保护性屏障作用。同时还是营养物质的贮存库,色彩和斑纹的载体。此外,体壁可特化成各种感觉器官和腺体等,参与昆虫的生理活动。(一)体壁的构造:由外向里可分为:表皮层、皮细胞层和底膜(图1-19)1•表皮层:构造最复杂的一层,自外向内可区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其中贯穿许多孔道。(1)上表皮:由护蜡层、蜡层和角质精层组成,有的昆虫在蜡层和角质精层中间还有一个多元酚层。此层具有不透性。(2)外表皮:主要成分是几丁质鞣化蛋白(骨蛋白)及脂类化合物,决定昆虫体壁具有坚韧性。图1-19昆虫体壁构造模式图(3)内表皮:无色柔软,含有几丁质一蛋白质复合体,还有弹性蛋白,决定昆虫体壁具有曲折延展性。2.皮细胞层:活细胞层,也称真皮层,是连续的单细胞层。主要功能是控制昆虫的脱皮作用;分泌表皮层;组成昆虫体躯的外骨骼以及外长物;分泌脱皮液,在脱皮过程中消化旧的内表皮,并吸收其产物、合成新表皮物质;修补伤口;分泌绛色细胞等。3.底膜:或称基膜,皮细胞层下的一层薄膜,是体壁最内的一层。昆虫的体壁,特别是表皮层的结构和性能与害虫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防治害虫时,我们使用的接触性杀虫剂,必须能够穿透它,才能发挥作用。低龄幼虫,体壁较薄,农药容易穿透,易于触杀;高龄幼虫,体壁硬化,抗药性增强,防治困难,所以使用接触性杀虫剂防治害虫时要“治早治小”表皮层的蜡层和护腊层是疏水性的,使用乳油型的杀虫剂容易渗透进入虫体,杀虫效果往往要比可湿性粉剂好,如在杀虫剂中加入脂溶性的化学物质,杀虫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外我皮古皮屋内表基朋脏细联蔥轴it皮细2(二)昆虫体壁的外长物分为细胞性外长物和非细胞性外长物。1.细胞性外长物:有皮细胞参与形成的一些突起。单细胞性外长物:由一个皮细胞所形成,如刚毛和鳞片等,周围有一个由皮细胞转化成的膜原细胞所包围,图1-20昆虫体壁非细胞性外长物A.毛B.小棘C.朿UD.距E.刚毛F.毒毛G.鳞片对蜡层较厚的害虫,特别是被有蜡质介壳的昆虫,如蚧壳虫,可以使用机油乳剂溶解蜡质,杀灭害虫。在防治仓库害虫时,常在农药中加入惰性粉,在害虫活动时,惰性粉可以擦破昆虫的护蜡层和蜡层,使害虫大量失水,药剂顺利进入虫体而中毒死亡。一些新型的杀虫剂,如灭幼脲,能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蜕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变态受阻或形成畸形而死亡。伸到体壁表面,在刚毛的基部形成毛窝膜,因此,刚毛能自由活动。如果毛的基部与感觉细胞相连,便成为感觉毛,用于感觉振动等。如果与毒腺相连,便成为毒毛,用于防御敌害等。(刚毛、鳞片、毒毛和感觉毛)。多细胞性外长物:刺和距。体壁向外凸出形成的中空的刺状物,其内壁包含着一层皮细胞。基部固定在体壁上不能活动的称为刺;基部周围以膜质部分和体壁相连,可以活动的称为距。刺和距的有无、形状和数量,是识别昆虫非常有用的特征。2.非细胞性外长物:指没有皮细胞参与,仅由表皮层外突形成的外长物(小刺、脊纹和翅面上的微毛等)(图1-20)。(三)皮细胞腺昆虫体壁的皮细胞,一般都有一定的分泌作用。有些昆虫在虫体某些部位的皮细胞特化为某种腺体,按照腺体的分泌物和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涎腺为一对多细胞腺体,位于头内或伸至中胸,能分泌涎液湿润和消化食物。丝腺鳞翅目幼虫的丝腺由涎腺特化而来,能分泌丝质,如家蚕,柞蚕等。蜡腺在同翅目昆虫中,不少种类具有蜡腺,几乎分布于全身各部分。胶腺紫胶虫是我国有名的产胶昆虫,身体上具有胶腺,能分泌虫胶或紫胶,在工业上用途广泛。毒腺和臭腺有些昆虫在遇到敌害时,能分泌毒液或臭液以抵御敌人。如胡*3Lj..、:於3蜂的螯针,内连毒腺,可以蜇刺外敌。蜕皮腺昆虫的幼虫期,在皮细胞层内有皮细胞特化而成的蜕皮腺。在幼虫蜕皮之前,此腺体因受到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的激化,致使腺体膨大并分泌蜕皮液,其中含有蛋白分解酶,能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