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统计:你所认为的集体是什么,请在你认同的观点后面打V。1.许多人集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团体。2.由一定数量的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团体3.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所形成的集体。4.我不清楚什么是集体。第六课第一框《集体生活邀请我》教学设计一、课标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内容是:“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二、教材分析第六课“我”和“我们”由引言和两框题组成。引言用剪短的文字揭示本课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三层含义:一是初中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这是初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二是集体生活对初中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三是我们要过好集体生活。本框题作为第六课的第一框题,从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两个角度阐释了集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过集体生活的渴望,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集体生活中,为第二框题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三、学情分析一是集体生活给初中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在集体生活与他人合作,寻找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归属感,找到个人成长的力量之源。在集体生活中借助集体和他人的帮助,可以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为未来的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但同时,初中生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冲突也会相应增加,给初中生带来焦虑感和紧张感。三是过集体生活是初中生的情感需要,也是初中生成长必不可少的。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做如下安排。四、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集体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力量。2.体会集体中的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3.激发过集体生活的渴望,更好地投入到集体生活中。(二)能力目标:1.学习过集体生活。2.提高在集体生活中关爱他人、努力担当、为集体争得荣誉的能力。(三)知识目标:1.了解集体、集体联结度的内涵。2.了解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内涵,体会集体的温暖。3.感受到集体的强大力量五、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感受集体的温暖,认同集体力量的强大。确定依据:初一学生对于集体生活并不陌生,但是不同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集体生活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比较容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但部分学生在集体中不被关注,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难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有少部分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突出,经常与同学、师长发生冲突,这都不利于他们过集体生活。因此本节课将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集体力量的强大,积极地融入集体当中。(二)难点:集体的力量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确定依据: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普遍认为“人多的集体就是强大的”。对于集体力量的认识存在片面性,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实际上,集体的力量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个体有共同的目标、分工明确且团结协作,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对于这一点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略有难度。六、教学方法本节课以谈话节目的形式展开,旨在创造一个民主、平和的氛围,使同学们能够畅谈集体生活。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集体的认识,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集体生活实践进行引导,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情境体验法:通过“说出你的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畅谈集体生活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重温集体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辩论、游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信息搜集与加工的能力;游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实现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孙老师有约》节目开场Flash动画。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孙老师有约》的节目现场。在开始我们本期节目主题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对于这幅作品是否熟悉?(PPT展示少年中国说)教师提问作品的名称和作者,引出该作者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