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使用的高阶技巧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霸都在用的经典素材的高阶使用技巧,一共有种,希望大家能学会其中的几种,在考试是灵活运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情节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有些考生在使用经典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要么若即若离,偏离精髓。这些都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高考满分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素材运用技法,以便给作文备考的同学们以实质性的帮助。凝缩素材,取其一点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往往只攻其一,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即使很精彩,也应“忍痛割爱”,绝不手软。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修心如莲》作者引用了王昭君的例子,却只选取了人物“自我修行,成就道德”的一面,从而论证“人,只有自我修行,提升道德,才能彰显价值”的观点。素材指向集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同类叠加,多人组合面对作文题,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应做到异质叠加,避免重复列举;要有共同的指向性,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要进行深入剖析。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于是心诚者文如其人,由笔尖到人心,一脉相承,原汁原味。“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如诗仙者三分诗七分酒;“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如后主者,感时伤人。“安然度过生命的秘诀就是与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如马尔克斯,孤独哲思。——《文字之上》为了论述“文如其人”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多则素材,即李白的酒后赋诗、李后主的感时伤人、马尔克斯的孤独哲思,这些经典素材都从“文如其人”的方面进行论证,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正反对比,对比映衬在一些人物素材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进行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照,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性质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如下面的文段: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如虹气势?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