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乐山大佛》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乐山大佛》原文在四川省南部,有一条从北向南流的大河,叫岷江。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常常掀翻江上的航船,淹死过往的行人。传说在1200多年前,有个叫海通的和尚,想借神的力量保护航船的安全,于是发起修造一座大佛。从那时起,无数石匠在乐山岷江岸边的石壁上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这就是我国的一尊石佛——乐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背山面水,巍巍端坐。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斜披垂挂的衣衫下,露出两只大脚,脚宽8.5米。假如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这座头顶蓝天、足踏大地的石佛,不管从哪个方向看过去,都是那么凛然不可侵犯。越是江风呼叫、江水咆哮的时候,大佛越能显出它的威严,似乎天塌下来它都能擎得起。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在大佛的头颈和两耳后面,开凿了许多条纵横的排水通道,不管多大的雨水,都能很快地从这些人们难以发现的通道排走,既没有破坏大佛的美观与完整,又避开了雨水对大佛的直接冲刷。就这样,乐山大佛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已经有1100多年了。2.小学三年级语文《乐山大佛》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法律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2、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4、感知本文举例子、列数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2、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教学准备老师:乐山大佛的有关图片或教学挂图。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生:我国风景名胜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有着高超的技艺、非凡的制造力。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大足石刻、赵州桥……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产,是我们的骄傲。今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乐山大佛的雄伟、奇妙吧!(展示课件或图片,配音乐)2、老师范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理解“湍急”“波涛汹涌”“凛然”“智慧”。2、小组为单位,讨论不理解的词。学生借助生字、词卡片,在四人小组中互教互学,巩固生字、词读音。3、沟通小组学习情况,检查反馈,纠正字音。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三段分别写了什么?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乐山大佛的来历宏大的艺术珍品智慧与技艺的结晶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艺术珍品?什么是智慧与技艺的结晶?为什么说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学生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四、品味全文,体会情感1、略读课文第1段。(1)老师可出示地图或画简笔画,让学生了解“岷江”的位置。联系全文理解“传说”是什么意思?90年是多少天?这么多日子的敲打,才形成了如此巨大的石佛,这说明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2、精读第2~3段。(1)默读第2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乐山大佛是宏大的艺术珍品的词句。①沟通感受,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表现大佛的宏大。②重点体会“越是在江风呼叫、江水咆哮的时候,大佛越能显出它的威严,似乎天塌下来它都能擎得起”。引导学生思考:下载后可任意编辑a、什么是“威严”?b、从“似乎”一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c、从这句话的朗读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③学生自由读——有感情地读——想象读。④老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