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洞山中学潘丽电话:6657286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现代学习方式也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下面结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新教材的使用,谈一谈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一、引路点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无限循环的反复转化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善问,正反映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在深入,智能在发展。作为倡导“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应首先把“问题”收集起来。没有问题,谈何“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哪来呢?事实上,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专家和教材编写人员凭空想出来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问题”也就在我们的身边,服务于教学,借此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但是,从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比较普遍地重视了教师的提问,忽视了学生的疑问。因而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问,学生答,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班中少数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发问机会的现象,这样就体现不出“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由不理解到比较理解到最后全部理解,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由不熟练到比较熟练到最后完全熟练。”这一过程。因而,在学生学习新课前,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布置作业:回家找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观察一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你能解释吗?有许多同学在家发现了关于二月份天数不固定的问题。结果第二天,我一上班级就有好几个学生争相告诉我关于二月份的事。当时我特别高兴,表扬了这些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并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品尝到发现问题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思维能力与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二、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看书阅读,单纯地吸收知识,谈不上发现和创造。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但要弄懂基本知识,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注意多样性,可以由教师提出,但若能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潜能开发的价值就更大。开放的课堂更多是让学生来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因数时,教师只要提示这节课中我们要来学习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成员——因数,接下来则引导学生大胆置疑:“什么是因数?”、“学习因数要具备哪些已有知识?”、“应该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好因数?”“因数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一连串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提问的能力,更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他们迫切地想将之解决,大胆地说,这堂课已经成功一半了。提出问题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问题解决”必不可少的环节。因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设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那里转让给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的,但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或当堂答复,或引导讨论让学生自己释疑,或在课后做个别解释。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指责嘲笑。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淮南市2008年小学数学学科参评论文专注的目光与神情也是一种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