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与解决途径一、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书写不规范教学目标书写不规范,不到位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能紧凑的围绕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开展,各教学环节的目的性不强2.以信息作为知识信息即知识,这是严重的认知错误,信息与知识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信息只有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并对人的思考与行动产生影响后,才能称为知识。因此,认知网络和联接的重要性在于内化,而不是孤立的数据或信息的简单排列,更不是因过于广泛而无法整理或归类的一大堆内容。课堂上粘贴与拷贝、无意义的阅读与探究皆源于此知识是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并能指导人的行为的有用信息3.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误导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接受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数字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容量巨大,同时也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那么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就要求学生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进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出相应的判断。有的教师只是提出“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这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资料的思维方式就带有误导。它易使学生人云亦云,甚至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教师连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都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训练的话,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4.课堂拓展的迷失漫无边际固守课堂以教学内容、教学主题为核心5.无效的协作有评价、有教师指导、有思考有主题、有分工、有差异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6.游离于群体之外的差生7.对话的迷途把“对话”变成“问答”,没有启发性,如“好不好”、“如何”之类过多师生对话浪费时间小组对话流于形式,没有评价、没有实质交流8.无边界的自主把“自主”变成“自流”,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都等丢失殆尽。9.无需动脑的探究有活动没有体验:外在多于内在,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反思,没有高层次的思维探究的“泛化”与“神化”:无需探究的内容拿来探究,导致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把探究提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拷贝材料,念稿汇报10.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然而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的活动,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以一堂初一英语课“节日”为例,教师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中秋节、龙舟节、元宵节三个节日。学生根据上网查询的资料及自己已有的对节日的理解表演了这三个节日,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成果汇报课11.不知所措的老师活动指导不明确、不具体茫然不知所措、独立与学习群体之外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忙乱发展、学习、研究自主学习的调控技能发展、学习、研究自主学习的调控技能12.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技术支持技术兴奋,越先进越好技术兴奋,越先进越好技术依赖,没用网技术依赖,没用网络就不是好课络就不是好课电教老师依赖,一堂课电教老师依赖,一堂课要好几个老师陪着要好几个老师陪着追求技术高、精、尖、全重硬轻软、忽视人的价值技术万能、忽视教学规律13.对技术可能的负面影响恐惧沉迷游戏、聊天黄色等不良信息进入陌生交际圈隔离不是办法、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