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局体校工作意见目前,从全国、全省来看,基层少体校资金紧张,训练条件简陋,招生相当困难,其生存用“步履维艰”来形容毫不为过。**市**少体校硬件设施简陋,只有一个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体育场,学生就睡在看台下面,但其严格管理,借鸡生蛋,巧做文章,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竞技体育成绩多年来一直走在**市前列,在全省也占有一席之地。一、主要做法(一)领导重视**的经济状况在**全市并不是最好的,但当地党委、政府对体育事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首先,做活资金两条线。一是开源节流,保证政府的资金投入。近年投入30余万元,对县体育场(**少体校所在地)进行了整修,使之成为比较标准的训练场,同时建成室内举重馆、跆拳道综合训练馆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业余训练条件。体校运动员、教练员的伙食补贴由过去的每年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0万元,并对表现突出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奖励。20**年,第13届省运会结束后,及时召开表彰大会,**县政府共发放奖励资金18余万元。二是敞开大门,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创造性地打破了政府独家办体育的局面,引导和发挥社会体育人才和社会资金的作用。通过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和技术参与,组建10余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馆、校),为**少体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极大地弥补了竞技体育经费、人员的不足。其次,巧设人才数据库。过去体校选才的老办法是体育老师的推荐加上在运动会上选苗,耗费的人力、物力很大,效果却不明显,而且有些年龄过小的苗子容易被遗漏。20**年,**县体育局建立了体育后备人才数据库,将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运动员的父母情况、身体素质、训练参赛、综合指标等数据全部录入电脑,实现选材科学化、网络化,人才发掘至少提早1—2年。目前,全县录入数据库的人才已有400余人,为少体校的选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1页共4页(二)体教结合县级少体校学生的就学、升学一直是困扰各级体育部门的难题。因此,走体教结合之路是竞技体育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业余体校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县政府、**县教育体育部门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使招生、授课、升学三大瓶颈问题迎刃而解。一是招生范围扩大。通过“人才库”,把生源的触角延伸到全县的每一个角落,在全县范围内挑选体育优秀苗子安排入学,学校不另收费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补贴伙食费;对确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经教育、体育部门共同测试,还给予其它更多的优惠。二是教师素质提高。体育训练在体校、文化课学习在普通学校是教体结合的一大特点。**业余训练在管理和办学上颇有特色,体校学生平常的文化课学习都与普通学生一样,而体育训练则安排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进行。为提高普通学校的积极性,往省队输送一名运动员,在年底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综合考核中对该学校予以相应的加分。因而,调动了学校对运动员挖掘、培养的积极性,甚至对少体校学生高看一眼、厚待三分。同时,县体育教育部门每年联合组织一次对体育教师、教练员进行评估和表彰,体校教师在评职称、评先进中给予相同的待遇甚至给予优先考虑。三是升学路径拓宽。近几年,**少体校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就学率为100%。目前,运动员在升学上的政策再次放宽,只要在省、市级比赛获得前六名,就可享受超低分数,选择**的任何一所学校就读。体教结合使运动员升学有了保障,解决体育后备人才的后顾之忧和家长最关心的就学难题,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三)特色鲜明一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开展的竞技比赛项目有30个大项、300多个小项。按照**现有的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不可能在设项上全面开花。**县从实际出发,坚持抓重点、出精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管足球项目投入较大,**还是坚持把60%的体育经费投入到该项目上。通过优先第2页共4页保证、重点培育,作为该县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女子足球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全省女足赛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全省四强队伍中,只有**(**)队18名运动员均是100%本地血统,其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引人关注。二是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