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第一篇: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提升司法公信力,法院应该从健全工作机制入手,着力加强对审判权运行过程的事前审查、事中监管和事后追究,努力做到实体公正、程序公开和形象公正。一、完善事前审查机制。严把案件立案关,杜绝了有案不立、立而不审、审而不结、结而不执现象的发生。一是明确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中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负责立案的法官或工作人员还应当引导原告或申请人填写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并同时向原告或申请人送达诉讼(执行)风险提示书。对不予立案的,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告之其他救济途径。二是明确将立案调解纳入立案审查的范围,规定立案庭在当事人起诉前或者立案后,经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在立案阶段对案件进行调解。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积极与基层民调组织、司法所等机构建立良好互信关系,争取在诉前消化矛盾。二、完善事中监管机制。坚持抓好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上级法院规定,采取层层审查、逐级把关的工作机制,落实院庭长签发法律文书制度,合议庭做到“庭前集体阅卷,庭后认真评议”,对有争议的及时沟通,提前列出庭审提纲,找准庭审要查清的关键证据和核心要素。庭审中,审判人员对双方当事人没有提及的、有可能影响案件审判结果的重要证据,当庭进行查清问明、并质证固定。对当事人或者社会反映强烈、影响较大的案件,对庭审活动进行旁听,调阅有关案件材料,对案件审理、执行中反映出的问题直接向院长汇报。三、完善事后惩处机制。加大案件质量评查力度,明确由第1页共15页审判监督庭对每月审结的案件从适用程序、事实认定、证据采信、适用法律、实体处理及卷宗装订等方面进行评查,按“合格”、“优秀”和“不合格”确定等次,并将案件质量评查结果记入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执法档案,与干警评先、晋级、晋职、提拔挂钩,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范围,奖惩兑现。制订了《裁判文书制作规范》和《裁判文书评查标准》,定期评查通报,对优秀裁判文书进行表彰奖励,对差错较多的裁判文书予以公示,并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法院根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整改建制阶段的部署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制定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的整改方案。始终把开展活动的立足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上,倾心服务发展,热情排解民难,真情奉献民生,亲情温暖民心,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达到了群众要求,做到了让群众满意,有力推进法院工作科学发展,推动红安和谐社会建设。一、坚持围绕司法为民抓整改。XX县区人民法院在司法为民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扰解难,力所能及地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努力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一系列便民举措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实行立案庭和基层法庭立案“双轨制”,解决群众告状难问题,在便捷立案的基础上,出台便民、利民的司法举措,在审判大厅设立咨询服务台,对来访当事人进行导诉,实行诉讼风险预先告知制度,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实施院长接访制度,使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大对贫困群众司法救助力度,自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对11件生活确有困难的案件当事人在诉讼费上依法进行了“减、缓、免”,金额达25844.28元,以保证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缓解了家庭贫困的执行申请人生活困难;强化和谐司法理念,做好速裁调解活动。对部分适合速裁的民商事案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后,采取边立案、边开庭审理的工作方式,简化诉讼程第2页共15页序,提高办案效率,使63%的案件调解结案,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把流动法庭开到田间地头、乡镇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