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发病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内容概说发病原理发病类型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发病一、概说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机理、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疾病的发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内经》提出了“内外合邪”的发病观---发病机理首次提出“伏气致病”说---发病类型二、发病原理中医学认为发病原理在于邪正相搏。正气是决定发病的主导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相搏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发病邪气与发病邪正相搏与发病1、正气与发病: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包括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能力,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及对外环境适应等作用的一类精微物质。简称“正”。阴气---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抑制阳邪正气阳气---温煦、推动、兴奋、生发---抵抗阴邪正气强弱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脏腑等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有序.正气的防御作用:抵御外邪驱除病邪修复调节维持脏腑经络机能的协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邪气与发病: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即病因。简称“邪”。“邪气发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观点。邪气的损害作用有三个方面: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损伤皮肉筋骨、脏腑经络等改变体质类型---影响其对疾病的易患倾向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形成疾病发生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病位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3.邪正相搏与发病决定与否决定证候类型正胜邪却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总结:正邪在发病中的作用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阴气阳气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凝聚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抵抗阳邪侵袭抑制阳热邪气阻滞阳热发展祛除阳热抵抗阴邪侵袭抑制阴寒邪气阻滞阴寒发展祛除阴寒正气对邪气的防御作用:外邪乘虚而易袭人体.正虚无力祛邪外出,邪气入里.病情迁延不愈----后遗症.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2)影响病情和病位、预后(3)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气起主导作用。3、邪正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正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则发病邪正相搏发病与否示意图邪气正气邪气胜正气—发病正气胜邪气—不病相搏4、在不同的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不同(1)正气的主导作用“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2)邪气的主导作用“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瘟疫论》(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和精神状态三个方面。(一)环境与发病1.气候因素2.地域因素3.生活工作环境4.社会环境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大气水源土壤食品疾病(二)体质与发病1.决定发病倾向一般来讲:体质强盛,不易感邪发病;或虽被内外邪气所扰,病后易趋实证。体质弱,则易感邪发病,发病后易趋虚实夹杂证,或虚证。2.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之体,每易感受寒邪;阴虚之质,每易感受热邪。肥人或痰湿内盛之体,易感寒湿之邪,易患眩晕、中风之疾;瘦人或阴虚之质,易感燥热之邪,易患肺痨咳嗽诸疾。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1)感受相同的病邪,因个体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阳盛之体阳虚者湿热证寒湿证热化寒化为同感风寒之邪卫气盛者卫气虚者表实证表虚证或虚实夹杂证(2)若体质相同,虽感受不同的病邪,也可表现出相同的证候类型。暑热之邪表现热象风寒之邪寒从热化阳热体质(三)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