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气血失常【目的要求】•(1)熟悉气血失常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2)了解气血关系失常的病机及类型。一、气的失常•气的失常是指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过多而致气的不足,或气的功能减退,以及气的运动失常的病理状态。(一)气虚•定义——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病理状态。•原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表现——倦怠无力,精神萎靡,头晕目眩,自汗,易患外感,脉细弱无力等。(二)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五种形式。1.气滞•气滞是指气在某一局部或脏腑阻滞不通,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气滞多为实证,也有因虚而致者。临床主要表现可见胀满疼痛等。多发于肺、肝、脾、胃等脏腑。•2.气逆•气逆是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而逆于上的病理状态。临床多见于实证,但也有因虚而逆者。常见脏腑有肺、胃和肝。3.气陷•是以气虚升举无力或下降太过,致气陷于下的病理状态。临床主要表现为脏器下垂,或清阳不升为主的症状。多由脾虚而导致。•4.气闭•是指气结聚于内,外出障碍受阻,不能外达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气郁闭于内,蒙蔽清窍而出现闭厥。•5.气脱•是指气不能内守而脱于外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全身机能活动突然衰竭而形成的脱证。二、血的失常•血的失常是指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而致血虚,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以及血的运行失常的病理状态。(一)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失荣失养,或全身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的虚弱证候。多发于心、肝两脏。(二)血行失常•血行失常是指血行迟缓或血行不畅,以及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1.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是瘀血阻于局部而出现的刺痛,且痛有定处,肿块,以及出血,面色黧黑,唇舌青紫,脉涩、结代等。2.血寒•局部脉络凝结阻滞,血行不畅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是寒邪客于血脉,使气血凝结脉道,阻滞不通而形成的血瘀之证。3.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血不循经妄行的病理状态。•主要病理表现是血热煎熬,损伤阴津,或血行加速,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导致出血。三、气血关系失调•(一)气滞血瘀•(二)气不摄血•(三)气虚血瘀•(四)气血两虚•(五)气随血脱复习题(1)何谓气虚?病理表现如何?(2)气闭与气脱有何不同?(3)何谓气机失调?其病理变化有几种?(4)何谓气血关系失调?其病理变化有几种类型?(5)从虚实两方面举例说明气病及血的病理关系。(6)从虚实两方面举例说明血病及气的病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