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天窗》是我国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一篇著名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看外界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课文先写天窗的特点,接着重点讲述雨天和夜晚,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脚落跳、闪电划过、星云流动的情景以及由此展现的美丽而神奇的想象世界,最后赞美了天窗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夜晚,孩子们仰着脸,透过天窗看星星、看云朵的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作者抓住孩子爱玩、爱想的特点,把天窗下的孩童世界描写得细腻而生动。因此《天窗》是一篇很适合进行这方面培养的教材。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想象的兴趣。2、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新词;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情感的渲染下,熟练朗读课文,感知遣词造句的美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对故乡天窗独特的感情,感受想象的乐趣与好处,唤起学生对名著的求知欲,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窗。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第八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看到“有”,从“虚”看到“实”。”4、设计理念:我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课前预习情况良好。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牢固,发言比较积极,大部分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习惯较好。这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他们主动参与读、想、说、写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丰富的形式中,进行多功能、大密度的语文活动,提高质疑的能力、积累的能力、感悟的能力、品味的能力、评价语言的能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也因此会充满活力。5、教学准备:课前我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茅盾资料,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二、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中心突破法和逆序教学法。1、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采用中心突破法,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用逆序教学法,由第八自然段引入到第七自然段的学习。突破学生常规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是运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美。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茅盾故乡——江南小镇乌镇的图片,当音乐响起,教师介绍:同学们看,这就是作家茅盾爷爷的故乡,江南小镇——乌镇。那里有涓涓长流的小河,微波起伏的河面上漂浮着美丽的乌篷船,还有那倚水而建的木板房,木板窗扇扇打开,阳光射进屋内,多美呀!茅盾爷爷的家乡每一处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当茅盾爷爷回忆往事时,最让他难忘的是那...